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证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脑,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了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苏联工业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简要指出苏联工业化的方针和措施。
(3)你认为苏联工业化带来了什么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同i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l%。
材料四 1953年至1964年,农庄数日从93 300个减为38 300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与此同时,出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 857个,增加到196-~年的10 100个。……(农庄) 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五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
(2)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几则材料有何联系?
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在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列强包围的形势下形成的
②它极大地调动了苏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③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④它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并对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其它各领域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你认为他所说的“消极的东西”主要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B.苏联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D.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来自《大国的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布雷顿森林体系 | D.斯大林体制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右面两位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推行的经济政策最大区别在于 ( )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
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
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识 |
关于经济体制的探索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
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右图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你认为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 |
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
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
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2009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一模)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
(2009年1月福建高三质检)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 |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
(2009年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古比雪夫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
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
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这反映了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
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 | 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