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斯大林曾说:“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这说明斯大林认为( )
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
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
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
④工业化快速得到了实现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
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斯大林体制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新经济政策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美苏之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
D.苏联工业化建设得以开展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II%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B.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D.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
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C.勃列日涅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
B.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
C.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
D.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着重发展的产业是
A.重工业 | B.轻工业 | C.农业 | D.商业 |
“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美国总统里根评价的是( )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