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 |
1913 |
1927 |
1932 |
1940 |
1950 |
谷物产量(万吨) |
8600 |
7683 |
6987 |
约8585 |
8500 |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4)例举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
材料一 2003年3月4日,俄罗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材料二 ①在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资源委员会”), 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由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专员。②资源委员会制定 “重工业五年计划”,拟定兴建冶金、机械、燃料、化学等工业。③这些工作虽然是初步,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但是它们在当时和抗战期间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不能忽视和低估。
——铁血社区网
材料三 50代初,毛泽东首次提出“两件大事”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60年代后,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被“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材料四 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邓小平《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 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新中国的影响。
(2)历史评价作为人们对历史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材料二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哪句话(写出序号)?材料一中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的观点与材料二遵循了历史评价的哪些原则?
(3) 3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都十分强调国防与重工业建设,假设它们都是合理的,请你为它们各自找两个依据?对两国共同而言,上述建设在四十年代最重大的意义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领导人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看法出现过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60年代和80年代产生变化的原因?
近代以来,大国纷纷崛起,各领风骚。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但中国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英国崛起的原因。
(2)在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曾面临过哪些重大的国内国际问题?是如何应对的?
(3)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请简述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指出其弊端。
(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30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2)差距面前中国人并没有自甘落后,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从1840到1919年,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那些方案,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
材料四: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3)面对西方文明的压力,斯大林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材料四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所学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苏联的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创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下文均引自《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七期刊登的《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一文:
材料一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1,计划经济是走不通的,早在80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崩溃了,所以苏联别无选择,只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2,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二 苏联迄今是进行社会主义试验时间最长的国家,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我这里指的是大约10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正是这个“精荚集团”想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利,拥有更多的财富……,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许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集团”要搞资本主义时,广大人民群众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明,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不仅在于它更有利于社会发展了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
材料三 同苏联的改革相比,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如果说在前进中有什麽危险的话,我感到危险主要来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扩展,这一思潮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中国的继续发展必须打破政府对资本和商品流通的有效控制,把企业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要知道,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不会给中国带来什麽好处.据我研究;凡是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国家,一旦采纳新自由主义模式,实行完全市场化和私有化,最多只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1)你是否赞成材料一的观点?为什麽?
(2)材料二的论述是否正确?结合有关史实请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对中国的论述有何错误,理由何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你认为苏联解体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有何警示?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材料三 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5分)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2分)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曾经说:“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验证了林毅夫教授的这句话。
材料一: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苏联的故事》
材料二: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解读】图一: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图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的“社会主义体制”是指什么?它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所体现的中国经济体制调整与二战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以上经济体制调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阅读下列表格:
请回答:
(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影响。
(2)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
(3)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对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
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盛世唐朝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稹《估客乐》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农耕经济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二 如图,西方崛起
(2)观察上图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三 如图,斯大林模式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
|
1913 |
1928 |
1932 |
1937 |
||
世界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总产值 |
5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4 |
2 |
1 |
2 |
1 |
拖拉机 |
无 |
4 |
2 |
1 |
2 |
1 |
联合收割机 |
无 |
4 |
2 |
1 |
1 |
1 |
煤炭 |
6 |
6 |
6 |
3 |
3 |
2 |
电力 |
15 |
10 |
7 |
4 |
3 |
2 |
石油 |
2 |
3 |
2 |
1 |
2 |
1 |
钢铁 |
5 |
5 |
5 |
4 |
3 |
2 |
水泥 |
6 |
8 |
7 |
5 |
4 |
3 |
机床 |
无 |
12 |
6 |
5 |
2 |
1 |
(3)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探究四 民族复兴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美国《时代周刊》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深入的?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 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博物馆的文物和资料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
该图为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
(1)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主题二 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并指出其理论来源。
主题三 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李老师的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两张图片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美国修建上述公共工程在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异同点。
主题四 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着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是以玉璧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图样,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
(4)天安门在中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