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 B.计划经济体制 |
C.国家资本主义 | D.民主集中制 |
历史认识即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象任何种类的历史研究成果、各种历史观念或历史思想,都是一定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晚清史专家刘学昭认为,……过去人们一讲到慈禧总是阴险狠毒的独裁者、一代妖后、恶女人,而这次《走向共和》将慈禧定位于“清末出色的女政治家”……表现出了慈禧的复杂性……历史上的慈禧执掌国家大权长达47年……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在她身上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一面,……且对西方文化很感兴趣,喜欢法国女装、高跟鞋和化妆品……,推行西方“新学”……
——《史家评说〈走向共和〉》
材料二:莫里斯说:“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着超人的直觉……”洛伊希腾贝格得出结论说:“罗斯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然在福尔索姆看来,罗斯福……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政治权力的获取,为了集权……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助长了失业,导致了美国如今连年的财政赤字。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材料三:“我写《斯大林的战争》,既是针对冷战中的那些争论,又是为了超越它们的狭隘性与局限性 ,以便能够不受政治的左右,在具体的历史中去理解斯大林的历史作用。”“我的目的不是为斯大林恢复名誉,而是通过有据可依的叙述让人们注意到他的历史作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了解不同的发现,或许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对于我们可能会遭遇的或评价的东西,批判之余,也会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
——《斯大林的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慈禧是“清末出色的女政治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什么“超人的直觉”? 作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罗斯福对历史有何重大的贡献?
(3)结合材料三和相关史实,从肯定斯大林的角度来说明斯大林对苏联和国际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启示?
读下图,下列引言与图片主题相符合的是( )
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
B.“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与苏维埃政权为敌” |
D.“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 |
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 )
A.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
B.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
C.取消农产品的余粮收集制 |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 D.进行工业化建设 |
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
1925—1927年 |
1928—1932年 |
1933—1937年 |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
7527 |
7360 |
7290 |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苏联(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口号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② “开垦、开垦、再开垦”
③“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④“延缓速度就是落后”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②① |
C.③②④① | D.④③①② |
1953年,作为新政府的首脑,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作了讲话,提出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在工业方面,既要遵守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方针,又要增加消费品。他认为,苏联当时已经解决了发展重工业的任务,使苏联拥有了强大的、技术上完备的重工业,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用一切方法来加速轻工业的发展,增加消费品。在农业方面,马林科夫要维持斯大林确定的“贡税”体制,同时又许诺要提高国家的收购价格,降低农民的义务交售指标等。以下判断正确的有( )
①马林科夫要系统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马林科夫看到了苏联社会的一些矛盾
③马林科夫继续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马林科夫的施政纲领得到了有效的实施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
B.忽视民主与法制 |
C.体制僵化,缺乏活力 |
D.与美国争夺经济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
①“计划就是法令” ②以市场引导经济 ③给集体农庄庄员一片自留地 ④让农民为工业化交纳“贡税”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
D.斯大林体制建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