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这“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分别对应的是( )
A.苏联、日本、德国 | B.中国、德国、日本 |
C.中国、美国、德国 | D.苏联、美国、日本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C.新经济政策时期 |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B.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 |
C.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
D.杜绝全国人口的异地流动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开创斯大林模式 |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后来却严重制约着苏联发展的经济体制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D.斯大林模式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
A |
新经济政策 |
农业 |
实行余粮征集制 |
B |
工业 |
C |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
贸易 |
取消商品贸易 |
D |
分配 |
E |
实行按劳分配 |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33年3月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1933年5月国会批准《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1933年5月,通过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法案,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1933年6月,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对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作出规定,……有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所学知识,补全材料一中的表格。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并分析斯大林经济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C.“开垦、开垦、再开垦” |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
在某历史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的实质是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D.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
C.冷战格局的形成 |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中提到:“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采取什么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调整。分析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两项措施?
材料三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新政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历史影响。(4分)
材料四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让“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
C.冷战格局的形成 |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月20号到上海参加了亚信会议,并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他曾经在回答“你怎样看待俄罗斯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俄罗斯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人不想回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
A.片面发展重工业 |
B.忽视民主与法制 |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解经济困难 |
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