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 B.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
C.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 |
D.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苏联的持续发展 |
导致下面表格中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的原因有: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阻碍经济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年份 |
1981—1985年 |
1986—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国民生产增长率 |
3.2% |
2.8% |
2.4% |
—4%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应是( )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③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④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下图是苏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幅宣传画《片面的经济》,画中一个俄罗斯绅士手拄拐杖,右腿粗壮,而左腿细长脆弱萎缩,十分疲惫、艰难地向前走。与图片所反映的经济特征最为贴近的是( )
A.18世纪初期的西欧经济 | B.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 |
C.工业化完成时的美国经济 | D.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此言针对的是( )
A.斯大林模式经济方面的弊端 | B.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C.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弊端 | D.戈尔巴乔夫的失败 |
斯大林模式是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苏联实行的又一个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以下对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这一模式确立 |
B.主要内容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
C.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惟一模式 |
D.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C.社会主义制度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下图所反映的这一历史现象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哪一历史史实最为相似( )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A.土地改革运动 |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
C.“冷战”格局的形成 |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 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 D.进行工业化建设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
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 |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 |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 |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 |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