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
A.华约 | B.欧盟 |
C.亚太经合组织 | D.联合国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
A.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 B.充分利用美国经济援助 |
C.加强政府对经济宏观的指导 | D.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 |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新兴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一发展趋势
A.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 B.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 |
C.将进一步动摇世界经济的现有格局 | D.是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洲的必然结果 |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联盟采取透支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对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这种主张反映出英国在二战结束前经济实力得到恢复 |
B.英国的意图是要同美国分享二战后的国际金融领导权 |
C.“国际清算联盟”相当于二战后成立的“关贸总协定” |
D.在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并未得到体现 |
下图反映了1948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员国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分析和评论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中数量越来越多 | B.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经济主导权 |
C.这与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有关 | D.这种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
某历史研究小组在探究“影视材料中的历史”时发现,电视剧《潜伏》中多次出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将领抢购黄金和美金的情节。当时美金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C.《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规定 |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要求 |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二战后初期,某国际组织机构:最高权力机构是缔约国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代表理事会在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日常和紧急事务。下设若干常设和临时委员会与工作组,其中重要的有“贸易和发展委员会”和“国际贸易中心”。该国际机构是
“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它们不能袖手安坐,它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作为”的表现是( )
A.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 B.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 |
C.提出发展经济的马歇尔计划 |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