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标志所代表的国际机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 |
B.推动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C.保证汇率稳定,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
D.消除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自由化 |
二战结束后,面对国际货币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与国际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迫切需要货币方面的国际协议。”此后建立了( )
A.雅尔塔体系 |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布雷顿森林体系 | D.欧洲经济共同体 |
对下图所示国际机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成员国投票权的大小由各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决定 |
B.初期目的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
C.总部设在纽约 |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缓解国际收支平衡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C.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由(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
B.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 |
C.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
D.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
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1943年7月分别发表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充分说明
A.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
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 |
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 |
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周期为50年左右的景气与萧条交替的长期波动。在每一个周期,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新兴的经济强国,利用当时出现的种种机遇,充当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1945年前后,美国充当“增长极”的措施不包括
A.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美国在世界金融的支配地位 |
B.推行马歇尔计划,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
C.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拓展了美国的海外市场 |
D.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主导区域经济 |
下列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范围内的内容是( )
①世界贸易组织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
A.布雷顿森林协定 |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二战后初期,美国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扶植欧洲恢复经济 | B.凭借经济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
C.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 D.借此遏止社会主义国家 |
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2010年4月世行发展委员会会议通过改革方案,方案规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这次改革 ①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②改变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 ③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潮流 ④体现了世界贫富差距日益缩小的趋势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③ |
下图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实现了对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的操纵 |
B.国际货币体系转向以美元为中心 |
C.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货币 |
D.世界经济格局的走向多极化 |
正确的历史推论是基于对史实的准确解读。下表中关于战后全球化进程的推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二战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 |
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
B |
20世纪80年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 |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 |
C |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
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
D |
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
世界市场对中国开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