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 )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 B.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 |
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 | 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 |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 B.秦 | C.汉 | D.唐 |
下面是秦朝 “九卿”和唐朝 “六部”的职能比较表
秦朝九卿 |
唐朝六部 |
||
奉常 |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化 |
吏部 |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等事务 |
郎中令、卫尉 |
主管宫廷警卫和宫门屯卫 |
户部 |
管天下土地、户籍、财政收支等 |
宗正、少府 |
主管皇室事务和财政 |
礼部 |
掌管国家典章法度、接待外宾等事务 |
太仆、廷尉 |
主管宫廷御马和司法 |
兵部 |
掌武将选用、兵械 |
典客 |
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
刑部 |
掌管法律、刑狱 |
治粟内史 |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
工部 |
掌管山泽、屯田、工匠、各项工程 |
据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C.机构精简但更高效 D.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和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A.属实 | B.不可能是事实 |
C.不能判断 | D.有可能是事实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形成 | B.神权与王权结合 |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D.王位世袭制确立 |
秦朝《琅琊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材料反映了( )
A.对秦皇文治武功的颂扬 | B.秦朝实行富民强国政策 |
C.秦始皇刻意掩饰其暴政 | D.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主张 |
郡县制与分封制主要不同在于( )
A.郡县分两级,分封分四级 |
B.分封制主要在周朝实行,而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
D.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分封制不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 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