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
(1)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
(2)唐太宗是怎样“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处理与西藏(当时称吐蕃)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政策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3)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秒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文中寡人是指谁? 新的称号是什么?
材料二: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秦始皇是如何“设职授官”的?该“官僚政治”的实质是什么?
“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周代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三:“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灭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班固《汉书·贾谊传》
材料五:“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六:“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4)按材料顺序,简要概括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照抄原文不得分)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表面一样。因此“有衡”对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由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立的近代政体是如何体现这种“均衡”的?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二: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
雅典公 民总数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罪 名 |
||
陪审员 |
陪审员 |
陪审员 |
|||||
约40万 |
约4.2万 |
6,000 |
501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渎神和蛊惑青年 |
|
|
|
|
|
|
|
|
材料三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四 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材料四中的“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分别指什么?
(4)如将伯利克里时的雅典与当代美国的民主政治相比,就民主的范围和方式而言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
(3)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8分)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中国历史·先秦卷》、《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
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
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
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概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工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大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社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 规律认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方法三 观点探讨
材料四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职 位 |
基 本 职 权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统一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和材料二中的“扫六合”分别指的是什么?
(2)“扫六合”与“政治制度”的确立有什么关系?请用西方的类似史实加以证明。
(3)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材料三中的“倭人”是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相对于之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涉及什么新的内容?
(4)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针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提出了什么构想?请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制度的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材料一中“以有侯王”一句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何种地方行政体制,导致怎样的后果?汉武帝为避免这一局面的重蹈覆辙,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3)在处理地方与中央关系这一问题上,近代西方哪一个国家有了新的思维,其核心精神是什么?
(4)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同,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的形式如何?近现代西方国家对该制度又有了怎么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 4:
察举制 |
科举制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人、门兼美” |
“取士不问家世” |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5: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2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4分)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4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分)
(3).据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4).依据材料5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