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
(3)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АЕМ”意为“财政贷款”)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让·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此出现了以下两种议论、看法:
看法一:“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刘心武《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看法二:见下图漫画(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会。建议如石沉大海,没有结果。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中国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并邀请世界走向我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和目的。(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4分)
(3)选择材料三中任一看法,依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的建议石沉大海的原因。(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某一章节的目录,该章节的主题是探讨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节 战后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续写理由。(12分)(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欧洲殖民主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随着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蚀。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评析材料中萨缪尔•亨廷顿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944年和1994年,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两个重要年代。在这两个年代中,国际形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44年,西方某些政治家就得出结论:两大阵营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年的竞争和较量,远远不是一两次战争就能决出胜负的。美国外交家、冷战的总设计师乔治·凯南认为:“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更多的是来自于政治方面的。对付苏联最好的办法就是遏制和威慑,迫使其参与军备竞赛,最终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同时,西方国家要防止己方经济出现过度军事化的倾向。”
——[英]丹尼尔·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据苏联公布的解密档案表明,当时苏联的一些西方问题专家也持相同的观点。1944年,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向约瑟夫·斯大林呈交了两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的竞争和较量也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但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山东师范大学编《二战中的国际关系》
材料三 1994年中外重大事件表
日期 |
事件 |
日期 |
事件 |
2月3日 |
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
9月20日 |
国际《核安全公约》签署 |
2月8日 |
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首次发射成功 |
10月1日 |
中国首家专利市场成立 |
4月15日 |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文件签署 |
10月14日 |
阿拉法特、拉宾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
5月3日 |
世界首创转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问世 |
10月22日 |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开通 |
5月5日 |
也门爆发全面内战 |
11月6日 |
克林顿批准从海地和科威特撤军计划 |
5月24日 |
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罪犯被判处240年监禁 |
12月1日 |
北京市开始实施《最低工资规定》 |
5月24日 |
法国总理称法国有恢复核试验自由 |
12月6日 |
朝美互设联络处 |
9月16日 |
埃克森公司因污染海洋被罚50亿美元 |
12月30日 |
世界银行列出世界最穷和最富国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美苏等欧美大国1944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竞争和较量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苏联学者“二战结束后……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的观点。
(3)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提炼1994年中国和国际形势的主要特征。
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曲折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二 实际上,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当这些年中国的内战与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同时发展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全球背景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初)国民党领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不管他们对美国来说是多么讨厌,美国除了支持他们之外别无选择。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894页
材料三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新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至少在60亿美元以上,约占各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0010,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民版)必修2
材料四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材料五 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
——材料四、五均摘编自百度文库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析指出材料一中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美国“除了支持他们之外别无选择”的原因,并说明这种“支持”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和“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两句话的含义的?
(4)根据材料五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四: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是能说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材料中的“新极权主义”和“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以及美国确立的外交目标。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及对抗的最终结果。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1)基于上述认识,美国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发表上述讲话的背景。(3分)
材料三 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马歇尔强调,如无大量额外的援助,欧洲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个演说发表后,很快被舆论界称之为“马歇尔计划”。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并呼吁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法国总统奥利奥尔向新闻界透露,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第55页
材料二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以及同联邦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行动”。舒曼在他宣读的一项声明中指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就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德、法之间的冲突”。他在声明中倡议:“当务之急,是在最短期间内,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此即“舒曼计划”。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
——姚椿龄、杨宇光《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 1964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互派大使。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于三天后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他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戴高乐言论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歇尔推行“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何在?西欧国家对此计划持何态
度,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戴高乐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试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
明。
(4)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联合呈何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这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
B.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
C.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
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冷战”下的世界 | B.大国博弈下的国际关系 |
C.第三世界的兴起 | D.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有人说,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绝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其实,不管“握手”的具体细节是否存在,都无损于周恩来的形象,也不影响人们对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判断。杜勒斯无视中国代表存在的态度,使美国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握手”的机会消失了,中美两大国家继续彼此隔绝与对抗,待到周恩来和尼克松日后来弥补这段隔绝岁月,已经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了。从宏观大局来说,当时的杜勒斯确实不愿意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这个“说法”本身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因此,在日内瓦会议之后,“握手”倒真的成了中美关系的象征性词汇。
——熊向晖《关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闻》(《百年潮》1997年第4期)
材料三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尼克松在1972年1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专访中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当时外交政策的核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中美怎样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怎样影响?同一时期,新中国在外交方面还取得什么突出成就?
(3)据材料三,指出尼克松时代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两者的外交政策有何不同? 为此尼克松对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和行动?
(4)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