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进入了以美苏对抗为主的“冷战时代”。“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材料二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美)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成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第3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表现及动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对欧洲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发展机遇。
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简要说明图①、图②分别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者的联系。(要求:从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对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中心在不断发生变动;影响成为世界中心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现在大家有机会探讨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崛起的影响。英国剑桥大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1)结合所知识,指出材料一中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中国在经济领域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木子编《冷战风云》
材料二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63%。
——摘编自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三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8.9级地震,引发10米高海啸,并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据英国媒体报道,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官员伊丽莎白·比亚尔斯3月11日表示:“我们已经准备好像往常一样提供援助,30支国际救援队时刻保持警惕、关注情况变化,准备在必要时伸出援手。”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四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2011年7月1日晚上发表讲话录音,呼吁北约立即停止对利比亚的空袭,否则,利比亚军队会向地中海和欧洲发动“蝗虫和蜜蜂般的进攻。”
——摘编自http://world,people.cn/GB/14000438.html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并存,影响着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代表参加的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把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元享有高于其他货币的特殊地位。——《当代世界史》
材料三美元的这把头号交椅坐得并不安稳,……随着美国经济的重新走强,欧盟各国的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欧元从无到有,迅速成长起来,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占据了第二大货币的地位,成为美元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未来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由区域货币来充当全球货币,那么这种构想下就主要是货币区,就是说欧元会继续做大,亚元区会呼之欲出,那么这两个货币区的成长都会挤占美元区的空间……。”
——央视经济半小时:货币战争之美元走上历史舞台
材料四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当时为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美国采取了哪些举措?(4分)
(2)结合20世纪70年代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美元的这把头号交椅坐得并不安稳”。“欧元区的继续做大、亚元区的呼之欲出”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世界走向多极化”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 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一一《大国崛起》
材料二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使为时常象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一一《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一一《大国崛起》
回答:
(1)材料一中“相逢一笑氓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二个事例。
(2)材料二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二个事例。
(3)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简要说明图①、图②分别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者的联系。(要求:从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对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评价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1933年到l945年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和美国其他领导人坦率地承认,美国必须出口美国商品,必须进口战略原料,到l947年美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l/3,价值每年达l40亿美元。关键性的工业例如汽车、卡车、工作母机、钢、农业机器的繁荣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农民大约出口其一半的小麦。当年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利昂凯塞林说:“如果我们要想避免经济崩溃,美国必须在未来十年内,在国内外另外找到4000亿美元的市场。”如果美国的出口缩减,海外市场缩小,那30年代的大萧条将会重演。马歇尔在演说中毫不掩饰这一点,欧洲经济的衰败“除了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以及因人们的贫弱而引起混乱的可能性之外,美国经济的后果如何,也应该使大家明白”。
——摘编自《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3分)
材料三二战后初期,西欧地区面临经济崩溃,美元和黄金储备几乎枯竭,外贸能力几乎丧失。世界其他国家中,有许多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果没有美国积极主动的措施,美国的经济运转就会失灵。
——摘编自《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为解决经济存在的问题,针对国际市场采取了哪些“积极主动”的措施。(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美国“积极主动”措施的理解。(5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42年7月15曰,中国外交部次长傅秉常在约见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安德鲁斯时,又明确提出中国收回香港的主张。在1942年底中英关于签订新约的谈判中,香港问题成为中英争执的焦点……
——《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材料二 1949年10月17日,解放军“四野”第15兵团(邓华兵团)在攻克广州城之后,挥师抵达香港北部边界。此时收复香港可谓易如反掌……但是,以作战勇猛著称的“四野”部队此时却出人意料地勒马于深圳河边,并宣布将维持和平,恢复贸易, 重开广州至九龙的铁路。英国当局敏感地注意到中国发出的“维持香港现状”的信号,决定投桃报李,当时的《华侨日报》遂以大标题刊登“毛泽东已保证香港地位安全,英国年内承认中共”的消息。于是,在日后美国对华的长期战略围困中,香港成为中国对外联络、贸易和情报往来的“国际通道”
——祝东力《从武器到文明——写在鸦片战争结束165周年和香港回归》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收复香港问题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持香港现状”的积极影响。
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逐步崛起,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关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别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为例,以“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
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
军费开支/亿美元
(据朱成虎、赵子聿等著《当代美国军事》)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格局 |
时期 |
原因及表现 |
|
两极格局 |
形 成 |
20世纪50年代中期 |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 (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3)“①”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动 摇 |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
|
结 束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
东欧剧变、②,两极格局瓦解 |
|
多极化 趋势 |
两极格局 瓦解以来 |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影响美国军费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 (2分)
(2)根据材料二,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历史研究方法是什么?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黑色三角形“”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 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中的原因及表现。 (2 分)
(4)发展的观点是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发展的观点评价世界多极化趋势。
(要求:评价认真细致,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 字左右。)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