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两伊战争
高中历史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图片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分)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6分)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2分)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   1896年春,谭嗣同在《有感》一诗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谭嗣同发出“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感慨与哪一年战争有关?它给中国带来了最重要的危害是什么?(2分 )

(3)依据以上这幅地图,这次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请写出它的内容?

(4)材料五的图片反映了国共合作的事实,分析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1895—1913
463
90801
41%
136
103153
46%

 
材料二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刊物名称
1898
梁启超
《时务报》
1898
严复
《国闻报》
1903
章炳麟
《苏报》
1905
孙中山
《民报》

 
材料三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表反映的两种企业在两个时段的发展趋势如何。简析1872——1894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说明社会发展的主要状况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发展方向,并分析其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央视《环球视线》2011年1月18日播出《中国形象闪耀“世界的十字路口”》,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 尊敬阶段(18世纪);② 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 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 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 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 敌对阶段(1949~)。——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2分)
(2) 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⑥个阶段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8分)
(3) 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史实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树立起这一形象的?(8分)
(4) 综上所述,请概括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南京古城依稀“读到”的历史有(  ) ① 鸦片战争的硝烟  ② 中共在此蹒跚起步 ③ 日本侵略者的暴虐  ④ 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  )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
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从1640年到1840年的200年间,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
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
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
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
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在评价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的问题上,有的观点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2)概述材料二文中所说的“沉沦”的含义。
(3)针对材料三所述,结合所学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  )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中国政府顽固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于英国
D.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密信中写道:“我以最忠诚的心情建议陛下政府,立刻武力占领舟山岛,……,将获得最适意的满足。”“最适意的满足”主要指
A.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在中国自由传教                      D.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经济在1840年之后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A 贸易是否有自主权  B 国家是否独立
C.贸易是否对等     D.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两伊战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