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由成都市档案局提供,它是在四川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新新新闻》1938年刊登的插面。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A.民国13年后,成都修好成灌马路后渐渐有了汽车 |
B.成都人车拥挤,交通混乱,美女交管在街头指挥行人和车辆向左行驶 |
C.通过漫画美女交警宣传向左的交通规则 |
D.民国38年,成都宣传交通改为靠右行驶 |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
材料二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
材料三 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材料四 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
近代以来,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形式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69年7月24日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广告:
8月3日(星期四),在查尔顿将拍卖94个年轻、健康的黑人。其中成年男子39人,成年女子24人,男孩15人,女孩16人。这些奴隶是由戴维和约翰·狄亚斯公司刚从塞拉利昂运达的。(注:塞拉利昂是西非国家,当时是欧洲奴隶的供应地,现为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 1912年北京《顺天时报》刊登章太炎征婚广告:
第一条:以湖北籍女子为限。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第三条:要大家闺秀。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保持美德。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海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3)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
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
C.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 D.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
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
时间 |
事件 |
1909年 |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
1912年 |
北京至上海间的火车邮路开通 |
1917年 |
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 |
1919年 |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
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一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
D.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民生主义” | B.“师夷长技” |
C.“中体西用” | D.“求富”“自强” |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
下列对近代服饰风格演变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民间服饰变革推动政府服饰变革
②政府倡导推行又使新服饰走向社会下层
③“易服”与“断发”并行,是社会变革的缩影
④洋装与传统服饰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了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了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这一实例说明,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主要是( )
A.封建迷信思想 | B.封建保守势力 |
C.官僚集团腐朽 | D.封建等级观念 |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