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
衣食住行作为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宝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 B.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
C.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一文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图为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产品商标。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
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发展历程。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中国人有过年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③④①② | D.②①④③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如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
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 |
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
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