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 | B.建筑 |
C.通讯 | D.婚礼 |
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 |
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
D.政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
C.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D.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天气预报 |
1856年 |
1873年 |
1939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汽车 |
1886年 |
1901年 |
1928年 |
无线电 |
1896年 |
1909年 |
1928年 |
A. 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 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 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
D. 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 | B.街上路人互行握手鞠躬礼 |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 D.观看电影《歌女红牡丹》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清政府积极顺应潮流改革服饰 |
B.民国时期洋装盛行取代了传统服饰 |
C.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兴起不缠足运动 |
D.辛亥革命以后准许百姓自由剪发 |
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①社会习俗变革史 ②“西学东渐”史 ③大众报业发展史 ④妇女婚姻史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 |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 | 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 |
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 | 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 |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 B.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 D.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场所,到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全部裁撤,已有4000年历史。它在中国近代消失的主要原因有
①近代社会经济衰退难以支撑其庞大消耗
②近代西方通讯设施的传入
③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
④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