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 | D.扶助农工 |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
A.《庶民的胜利》 |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D.《敬告青年》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 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 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
1761年《中国孤儿》英语版的序言尤其把伏尔泰的中国情结推向了极致:“够了,希腊罗马/它们都已失宠/大鹏展翅/飞向光明之源/寻找新的伦理/到东方中国之土/勇敢地把儒象之德/带到大不列颠之耳。”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希望向中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重建欧洲道德秩序 |
B.以儒家“仁”的思想规范君主行为 |
C.以儒家思想否定教会的思想专制,为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服务 |
D.利用儒家思想中的平等理念,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洛克 | B.孟德斯鸠 | C.卢梭 | D.达尔文 |
罗素认为:“16、17、18世纪所出现的那种天赋人权学说也是斯多亚学派学说的复活,尽管有着许多重要的修正。”下列言论属于斯多亚学派的是( )
A.“美德即知识” | B.“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真正的法是符合自然的正当理由” |
下列对法国“启蒙思想”最准确的表达是( )
A.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思想 |
B.批判封建制度,对新社会提出设想的思想 |
C.批判教权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 |
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同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 B.崇尚理性,重视法治 |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 D.反抗权威,重视法治 |
下图的卡通画在美国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为改变漫画所反映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共和制 |
B.实行联邦制 |
C.推行两党制 |
D.确立三权分立制 |
他的名字紧紧与“第一次建立在人权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法国大革命连接在一起;“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能享有如此评价的是
A.伏尔泰 | B.孟德斯鸠 | C.卢梭 | D.康德 |
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
A.三权分立 | B.主权在民 | C.司法独立 | D.民主共和 |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
A.农业生产的衰落 | B.自然经济的瓦解 |
C.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