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
英国与美国的代议制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下列表述正确是
A.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优越 |
B.两国的政体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
C.美国政府贯彻分权制衡原则,英国政府则是王权至上 |
D.两国的国家元首的权力和地位相同 |
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 |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农耕经济 | B.法家思想 |
C.中央集权 | D.轻罪重罚 |
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强调的是( )
A.中央集权原则 | B.自由平等原则 |
C.分权制衡原则 | D.司法独立原则 |
“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对这次高考的正确认识是( )
A.全面贯彻了“双百方针”精神 | B.认真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要求 |
C.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时代拐点 | D.招收了大批“工农兵学员” |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两大运动( )
A.都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美好的蓝图 | B.都把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 |
C.都以救亡图存作为最高奋斗目标 | D.都缺乏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 |
某著作中写道:邦联建立不久,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它就像一个“四肢指挥头脑的怪物”。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子扭成的绳子”。这些比喻旨在讽刺美国( )
A.各州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 | B.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
C.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 D.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
据统计 1789—1998 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总统2 人,内阁部长1人,参议员1人以及法官12人。其中有7人(全部是法官) 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 B.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
C.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 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
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
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和平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与妥协的认识?
1923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的民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易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陈、瞿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具有双重性 | B.是否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先后问题 | D.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问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指资本家)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他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每一个人在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任何阶级相竞争。”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去帮助别人,并将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种植在人的心灵之中。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希望通过美德的培养来改善商业社会的弊端。
——摘编自侯红霞《亚当·斯密的美德理论》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当·斯密思想产生的背景?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