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
1965年 学校数 |
比旧中 国最多时 增长 |
1965年在校学生 |
比旧中 国最多 时增长 |
高等 学校 |
434所 |
1.1倍 |
67.4万人 |
3.3倍 |
中等 学校 |
80 993所 |
14.1倍 |
1 432万人 |
6.9倍 |
小学 |
1 681 000 所 |
4.9倍 |
11 626.9 万人 |
3.9倍 |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A.全面教育 | B.现代教育 | C.人民教育 | D.义务教育 |
记者小王在河北某农村小学采访时,发现一男孩一手握放羊鞭,一手握笔在教室外认真“旁听”,小王告诉他要以法律为武器,保证自己实现上学的梦想,该法律武器应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B.《义务教育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1978年春天,27多万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做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
新中国初期掀起一股留学热潮。以下对这一时期留学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最吸引学子们的是科技与工业成就 |
B.体现“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C.主要是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
D.以欧美国家作为热门留学国 |
“×××,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到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履历反映了:
A.“教育革命”对此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此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人成为教授至关紧要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此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此人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
A.恢复高考制度 | B.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
C.实施普遍义务教育 | 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 |
流行语往往反映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
B.放卫星、超英赶美——大跃进时期 |
C.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 |
D.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
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1956年中共“八大”文件 |
D.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颁布《义务教育法》 (4)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1)(2)(3) | B.(2)(3)(4) | C.(1)(2)(3) | D.(1)(3)(4) |
右图所示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的情景。你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A.1950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扫盲运动 |
B.1958年我国开展“教育大革命” |
C.1982年我国颁布的宪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D.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