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之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材料二: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材料四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道子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邮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2)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图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育是对个人、民族、国家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主张“有欲斯有理”,“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作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
----据李中经《论王船山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福州船政局在1873年第一期合同期满后,解聘了大批洋人,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毕业的中国技术人员担任,以后又在留学生魏翰、郑清濂等人的组织领导下不断实现了技术上的进步。再如新式海军的高级军官大多是留学归来的专门人才。参加甲午黄海海战的北洋水师12艘舰船的管带,全部都是新式学堂毕业生。……清政府的许多外交官是同文馆或广言方馆的毕业生。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据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万余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万人。其中仅武汉地区,就有一两万人。……1900年全国留日学生不过百多人,1901年后,留日学生激增,1903年就达1300多人,到1906年前后,又增至8000余人。
----据董守义等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整理
材料四 全国科学大会后不久,4月至5月间,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全体代表讨论了《1978至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意见(讨论稿)》、《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意见(讨论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在全国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各高等院校都恢复了原有职称,并分批进行了提升和确定教师职称的工作。
----摘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夫之教育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洋务派举办近代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述现象出现的政治原因,并分析其主要后果。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根据材料四分析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5)你对我国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何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图17 孔子讲学图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1)根据图17和文字材料并所学,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共同之处?
(2)在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历史时期
发展教育的措施
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
过渡时期
扫盲运动。
 
全面建设时期
 
密切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使科学和教育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手段。
 
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得到法律保障。
“希望工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0分)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基础。(4分)
材料二   洋务运动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改革教育的历史背景。洋务派在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冲击?(8分)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0分)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到2000年,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13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陈至立
(4)材料四完成的战略目标具体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了不起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煮酒论史)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回答:(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带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柏拉图的教育贡献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