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评价孙中山
高中历史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2月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曲线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信息。

比较表中的两条曲线,提取两项有关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孙中山《民族主义》(1924年)
评述材料中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梦想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每个人、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梦想天下应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想状态,统治者应该“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摘编自《孟子》
(1)孟子认为理想的治国思想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材料二 清国革命领袖孙中山……多少年来,他一直都是满清王朝统治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个时候开始,他的头颅就被大清政府重金悬赏,然而他却能一次次逃脱大清政府编织的追捕网,并且悄无声息地周游世界,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指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   
——1911年10月14日的《纽约时报》
(2)孙中山为实现救国梦想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救国方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在《独立宣言》之后制定的宪法等各种法律为美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个人再好的梦也难以实现。
——刘植荣《解读美国梦》
(3)结合所学知识阐释1787年宪法如何为美国梦提供法治保障?宪法后来又以何种形式不断完善和发展?  
材料四 出生于马其顿的穆斯塔法·凯末尔实现了“青年土耳其党”多年以来的梦想: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在创立新土耳其后,凯末尔转而致力于创造新土耳其人这一同样艰巨的任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凯末尔梦想建立的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国家性质是什么?他为“创立新土耳其”和“创造新土耳其人”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列举3条,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其意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

A.平均地权
B.消灭私有制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一诗:“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反映了(  )

A.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
B.孙中山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守旧势力对近代文化的抵触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3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视角二: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

视角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新三民主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
视角四: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4)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国际基金会”章程明确规定基金会活动的目标是建立慈善机构,帮助世界上贫困受灾民众,鼓励青年就学,成立中山奖赏金、中山大学,兴建老人院、孤儿院、游民收容所等,照顾贫困地区的同胞。这说明

A.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B.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主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C.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D.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苟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从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 B.分阶段逐步展开
C.直接参与国事 D.保障人民的权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采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下列选项属于孙中山“社会革命”要求的是

A.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 B.反对君主一人专制
C.反对少数富人专制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评价孙中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