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上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
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③④ |
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 B.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
C.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 D.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 B.三民主义 |
C.民主科学 | D.社会主义 |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的“办法”主要是指(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B.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
C.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孙中山说:“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中山先生发表上述言论的时间大致是
A.1894年 | B.1905年 |
C.1912年 | D.1924年 |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
C.《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
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
B.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
C.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
D.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
C.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
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中演讲说:“凡有见识的人,皆知道社会主义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可鉴。”因此他主张“预筹个防止的法子”。这个“法子”就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
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最基本的相同点是 (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节制资本 |
C.打倒列强,除军阀 | D.平均地权 |
新三民主义能够成为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新三民主义 ( )
A.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
B.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
D.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建议 |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出的“办法”主要是指 ( )
A.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 B.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