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 |
C.要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才能胜利 |
D.革命导致列强势力进一步壮大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的真实用意是( )
A.通过重视经济权益争取民族独立 |
B.发展国有经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
C.通过国家垄断发展民族经济 |
D.促进社会公平,消弭社会革命 |
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出世)是也。”以下叙述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忠孝思想 |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意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拥共和),取代清朝的国旗黄龙旗。其主要意图是( )
A.建立公民社会 |
B.反对封建迷信 |
C.反对满族统治 |
D.实行分权制衡 |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
A.李鸿章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理论 | B.民权主义理论 |
C.民生主义理论 | D.民本主义理论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 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
C.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将民权主义的内容条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下列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兴中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
B.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
C.《时局宣言》:“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 |
D.《《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
B.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
C.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
D.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相同点是( )
①主张社会革命 ②建立劳工社会 ③主张国共合作 ④发动国民革命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始终坚持的民生思想是( )
A.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
B.坚持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
C.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
D.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