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 | B.推翻专制统治 |
C.建立民主政治 | D.实现民族独立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孙中山认为, “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
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伟人思想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 B.中西结合,大胆创新 |
C.以追求西方民主政治为思想核心 | D.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了关注 |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 自序》中写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中国①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③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成功④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 |
三民主义是指
A.民主民权民生 | B.民主民族民生 |
C.民族民权民生 | D.民族民意民权 |
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政策转变。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 B.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
C.新三民主义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孙中山说:“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有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有鉴于此,孙中山主张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②平均地权 ③焚毁刑具,文明执法 ④节制资本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①② | D.②③④ |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飞跃,促使孙中山先生思想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 B.多次革命斗争的失败 |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D.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合 |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 | B.实现民族独立 | C.建立民主政治 | D.推翻专制统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