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这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
A.实行行省制度 | B.废丞相,权分六部 |
C.设立内阁制 | D.增设军机处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在古代许多朝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之三司会审或三堂会审。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加强 | B.司法制度的完备 |
C.官僚机构的膨胀 | D.高度重视司法公正 |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
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述,正确的是
A.秦始皇首次提出并且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C.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C.《论清代军机大臣与丞相的权力制衡》 |
D.《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列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 |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 |
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
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 |
穆勒说:“但社会本身就是暴君,社会集体的统治者组合为社会的分散的个人时……它就是一种比许多政治压迫更为可怕的社会专制。因为……它几乎没有留下逃脱的手段,更深的侵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奴役着灵魂本身。”这段话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A.直接民主的危害 | B.奴隶主贵族的专政 |
C.轮流坐庄的弊端 | D.多数人暴政的危险 |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
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
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
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
B.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
C.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体现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B.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三幅图共同反映了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 |
B.三幅图共同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
C.三幅图共同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发展 |
D.三幅图反映了地方政权的自主性逐步提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