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力学
高中历史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图中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认为,中国“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的50年左右,或者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中国历代王朝能否通过这个瓶颈取决于

A.第二、第三代君主的品德与才能
B.冥冥中存在着的万古不变的周期律
C.当时自然经济能否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
D.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 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士社会”已经普及铁犁牛耕              B.“门第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C.“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D.“科举社会”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B.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C.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北方
87%
76%
61%
68%
50%
29%
26%
南方
13%
24%
39%
32%
50%
71%
74%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根据表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宋以后的战争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
B.从整体看来古代战争分布南北大体平衡
C.民族矛盾突出的时期战争明显变多  
D.战争爆发的频率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呈正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2)材料二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政治影响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五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制度?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判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制度?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5)材料五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五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6)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26分)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南京条约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虎门条约
“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辛丑条约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据《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的两个阶段。(12分)(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

A.为专制统治服务 B.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C.传承的必要性 D.存在的合理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外交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力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