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
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空格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世卿世禄 | B.才能道德 |
C.文化文章 | D.门阀地位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
C.郡县制、行省制 |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王位世袭制 | B.宗法分封制 |
C.中央集权制 | D.郡县制 |
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D.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
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刺史制 | D.行省制 |
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关系最直接的是( )
A.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
B.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
C.洪武九年,太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
D.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
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 )
A.皇权至上 |
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 |
C.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 |
D.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 |
合肥一六八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
A.削弱皇权 | B.倡导尊老爱幼 |
C.凝聚血脉亲缘 | D.强化尊卑等级 |
某中学开展以“古代中国政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下列论文题目,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
A.《浅谈秦始皇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B.《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
C.《简析清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 |
D.《试论内阁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 |
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如果将“名正言顺”当做立国之宪的话,中国古代以下机构设置明显“违宪”的是( )
A.清朝的军机处 | B.宋代的枢密院 |
C.唐朝的中书省 | D.汉代的外朝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