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 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④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 B.漕渠 | C.都江堰 | D.白渠 |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图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春种;“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宋……田制不立,圳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不曾追究查办),故赋人之利视前代为薄”。这体现出宋代
A.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 B.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
C.人口减少,经济倒退 | D.农民承担的贼税更加沉重 |
《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
D.农民的要求极低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
以石质农具进行简单种植的原始农业经历了五六千年后,金属农具的发明,特别是铁质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国四千年辉煌的古代农业文明。下列关于铁犁牛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普遍采用牛耕技术和铁质工具 |
B.铁犁牛耕的采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C.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中国 |
D.曲辕犁是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 |
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 B.作者主张控制人口增长 |
C.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 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
战国时期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有
①变水害为水利 ②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③体现了四川先民的勤劳智慧 ④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