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先进的纺织技术 |
右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 )
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④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历史地图和图片承载着很多历史信息。回答14、15题
观察图6,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分封诸侯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②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文明区域
③重要地区均被分封给同姓诸侯
④北京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图7为《宋人画册》中的扇面画《耕获图》。下列对该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②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特点
③证实翻车的发明是在宋代
④表明粮食生产已形成一年两熟制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 |
从图8的秦印、汉瓦与画像石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①秦印中的文字多为小篆 ②东汉画像石反映出当时牛耕的景象
③汉瓦中多为篆、隶字体 ④文物反映着秦汉时期制瓷业的发展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 小农经济的发展 | B. | 租佃关系的盛行 |
C. | 土地的高度集中 | D. |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
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 | 战国 |
B. | 秦 |
C. | 西汉 |
D. | 东汉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 | 农民生活艰辛 | B. | 土地兼并严重 |
C. |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 |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 | 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 B. | 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
C. | 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 D. | 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
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 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 井田制得以恢复 | B. |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
C. |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 D. |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
据清代史书记:“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描述的现象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水利事业是农业的命脉,据下图所提供的信息,该水利工程的名称是
水利工程地理位置图
李冰父子二王庙图 水利工程风景图
A.郑国渠 | B.灵渠 | C.都江堰 | D.大运河 |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 D.当时的纺织材料有麻和丝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