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手工业)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商业)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工商)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材料一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白居易的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2) 材料二、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摘抄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
(3) 你怎样评价上述两种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管子•君臣下》认为,人类最初由于无“君臣上下之别”,造成了“以力相征”的乱局。在相互争斗中,“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发之德,而民师之”。
材料二 在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材料二的方法,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注:表明观点,说明理由,从经济、思想、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有这么一段话: “中国、印度、巴比伦都已经进展到了此种耕地的地位。但是占有耕地的人民既然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既然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关系,完全只由于其他民族把它们寻找和研究出来。”
对于黑格尔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分,中国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阅读上图,概括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窖虽破能避风和雨,   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请回答下列问题:
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小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3)小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4)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小农经济”。它与传统的小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
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算:指人头税),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
材料四 据谭其骧、邹逸麟的研究,秦汉实关中时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5.7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1.3次。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牧,河水每百年决溢为10.3次。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
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375次……
——张子珩《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周礼·天官》
材料三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 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根据口述资料证明,十六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什么时候出现的? “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现象?导致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设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希望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竞启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技贡献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
表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2)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存在什么共同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不准买卖。
——节选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和《魏书•食货志》
自此便出现了如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所述“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该土地制度推行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在国民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三   电影《活着》,主人公福贵因好赌将地产和房产输给了狡诈的龙二,后龙二被枪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福贵感叹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所言“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的涵义。
(4)社会主义苏联在其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各项关于农业和土地的政策,请逐一列举并分析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