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 645年晋国“作爰田”是一次重大变革,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实质是 ( )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 D.提高了各个阶层的地位 |
唐末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 )
①南方的文化教育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②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③南方士人更加激进和开明 ④南方人在变法中得到的好处更多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 ( )
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 D.分工合作的社会化生产 |
王祯《农书》指出:提水灌溉则必须借助机械,所用机械根据耕地与水源之间位置关系的不同而不同:耕地临近水源,且高差不大,能够一次提水成功时,可采用翻车、筒车和桔槔等机械。翻车主要使用于:
A.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 | B.三国时期的魏国地区 |
C.唐朝时期的长江流域 | D.三国时期的蜀汉地区 |
《通典》中说:“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材料表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A.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超过了汉朝 |
B.推行均田制解决了汉代没能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 |
C.关于土地买卖的限令不及汉代宽松 |
D.放松对人民的控制使社会繁盛程度远超汉代 |
《管子·轻重甲篇》载:“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大夫无得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这表明作者主张封建统治者在采取措施保证和促进农业生产时应
A.奖励多种经营 | B.不误农时 | C.减税和免税 | D.借贷予民 |
两汉时期,由于过度开垦,中原地区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状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有所缓解,其主要原因是
A.中原农耕规模缩小 | B.士族庄园经济发展 |
C.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 D.中原地区相对安定 |
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水利工程属于长江流域的有
①邗沟 ②芍陂 ③都江堰 ④郑国渠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管子》中有一句话:“彼鸿有时而南,有时而北,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意思是领导者因为有辅佐他的人,所以不怕掉下来,可以随心所欲。齐桓公也感慨说“寡人之有仲父,犹飞鸿之有羽翼也。”其中“仲父”推行的改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
A.废除了井田制 | B.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 C.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 D.建立了郡县制 |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 )
A.宗教习俗 | B.农业生产 | C.祭祀祖先 | D.纪念庆典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
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下列哪种制度反映了生产关系在发生变化
①相地而衰征 ②井田制 ③初税亩 ④分封制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史载:“(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这表明
A.北宋时期土地买卖频繁,政府没有明确限制土地的兼并 |
B.北宋时期农民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松弛,成为自耕农 |
C.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
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