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封建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租佃关系,这一关系的日益普遍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收入大大提高 | 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
C.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 | D.农民没有任何支配权力 |
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②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土地兼并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扬州近郊的农民,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 |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收入除银钱外,还有纸币 |
D.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 |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土地的何种经营方式
A.自耕农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租佃制经营 | D.官民合营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有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
④具有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这能够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 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
C.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 | B.明清时期出现了曲辕犁 |
C.汉代出现了二牛抬杠的耦犁 | D.东汉时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 C.国家授田 | D.土地私有 |
先秦人们种植的农作物中,黍适应粗放的耕种方式,而粟对水肥土壤要求较高,所以春 秋战国时期,粟却成为主要的作物。这主要得益于 (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 B.粟的产量更高 |
C.气候变化使水热条件改善 | D.统治者的推动 |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B.古代人们对神话传说特别钟爱 |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