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的演进展现了人类从草莽未辟的蒙昧状态到繁衍扩展的全世界的历程。
材料一:根据现有考古发现,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于西南亚地区.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中下游最为集中。……公元前3100年左右,尼罗河流域也出现了最早城市.随后在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早期的城市也相继诞生。                                                         
——摘自《全球城市史》
材料二:
(1)远古城市为何大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2)从材料二来看,中国与西欧城市化趋势有何差异?请简单叙述1500年以后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对于经济史里面经济政策的学习,需要有跨时间、跨空间的思维,通过政策的对比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唐初的赋税制度,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制度不夺农时,合理解决就业问题,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中国古代税法政策新谈》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如下图。

材料四  ...它为我国人民指出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即按劳付酬)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即各取所需)的道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以及国家对内职能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
——195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分析指出租庸调制实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6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世界(陆地)范围的认知发生的变化给中国经济、中国对外交往领域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材料三与材料四所描述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三、材料四所述政策给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借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
【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著民族首领充当地方各级土官,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军政机构,允其世袭。随着西南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之间的通婚、杂居日益普遍,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出于经济上的强烈要求,各民族人民也希望打破人为的界限,实现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土民与土司的矛盾日益激化,土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严重动摇了土司制度的根基。由于土司的抗拒朝命甚至拥兵反叛,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清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勘定噶尔丹之乱后,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清朝经济发展,国库充裕。清雍正年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改由朝廷派流官统治。 雍正朝“改土归流”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有计划、有步骤以武力征服,第三阶段以声势推动自动“改流”。 “改土归流”使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
——摘编自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年间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条件。
(2)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春秋时期的铁锄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2) 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万历七年(1579 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 (9 分)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6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是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
三国时期,田地的占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国家所有,多以屯田的形式进行经营;一类为私人占有,多集中在世族门阀的手中。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已有,大量的屯田客沦为私家的农奴……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晋武帝司马炎……制定的不少政策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晋书•食货志》日: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
(1)根据材料,概括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武帝户调式改革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之市,易木棉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无顷刻闲。……田家收获输官偿债外,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四《方域篇》。
材料二 从60 年代开始,清政府……先后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较著名的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等。
——《中国全史》
材料三 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到二十五年六月,全国工业生产总增长率达40%。许多企业大获利润,如大中华火柴公司,民国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连续亏损,二十五年扭亏为盈,盈利84 万元。
——《中国全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明代生产方式出现怎样的新变化?
(2)材料二描述的是近代中国的哪一件事?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哪些因素推动了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增长趋势未能延续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多主张广土众民,秦汉至唐宋的统治者及思想家也大多热衷于此,他们往往主张人口愈多愈好,把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国家强盛的标准,因为无论从生产的发展还是国家赋役来源看,人口和土地都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因而,提倡与鼓励人口的增殖长期占据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理论的主导。到明清时期,人口急速增长,社会问题日多,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观察与思考,其中的典型是清代学者洪亮吉。他指出:“治平(即社会安定)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五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止增二十倍焉。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巳不足,何况供百人乎?”
——摘自裴倜、王冲《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及其规律》
材料二   进入近代,随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人口问题也日益尖锐。有识之士始终关注人口问题,提出一系列主张。薛福成出使英、法等国后,改变了原有的“人多致贫”的观点,认为西欧人口密度虽大于中国,但因能开辟生财之源,所以无人满之患,主张学习西方善用机器的殖财养民之法。梁启超也主张“即使无外界之侵入,而生齿目繁,人满为患,犹且非兴新业,不足以相周相救”。“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他认为早婚有五害:“害于养生”、“害于传种”、“害于养蒙”、“害于修学”、“害于国计”,认为愈文明愈晚婚。严复从物竟天择的观点去理解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种族竞争主要是质量而非数量的竞争,中国人口量多质劣,难与西方抗衡,主张变法,提倡优生。
——摘自李竞能《中国近现代人口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洪亮吉人口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人口思想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纵观人类文明史,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往往会出现一些影响深远的改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这次改革中的什么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3)通过对诸多改革的学习,我们发现很多改革往往都会涉及土地问题,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政体配套改革,第一次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他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如在冶铁业上,他实行国有民营,规定只要一发现矿苗,就马上要由国家保护和封存起来,有敢于擅自开采者,左脚伸进去的,砍左脚,右脚伸进去的,砍右脚。……管仲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视其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材料二 管仲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商止战”,“和平称霸”。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齐国会盟诸侯,规定与会各国要修建道路,划一度量标准,统一斤两称数,好比是在创建一个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儒家看来,他的思想统统都是异端邪说,遭到儒家的抵制,被后世淹没。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管仲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思想“被后世淹没”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的流动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商品经济》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共同的人口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男:绿水清山带笑颜。
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窖虽破能避风和雨,   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2)小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3)小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4)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小农经济”。它与传统的小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