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历史图表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一 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

图表二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图表三 新航路

图表四 中国和欧洲的生产总值(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单位:%)

年份
中国
欧洲
1820
32.4
26.6
1890
13.2
40.3

(1)据图表一,指出中、欧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2)比较图表二、三,提取两项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新旧航路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3)据图表四,分析中、欧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
(4)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自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2分)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4分)
(4)材料四是怎样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的?由此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政策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风俗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节日习俗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
春节已有4千年历史,许多习俗在先秦时已出现。春节正值一年农事活动全部结束,人们祭祀神明,祈愿福佑。同时也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清明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起源于西周,当时人们在秋收之际,拜谢月神和土地神的庇护。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合家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腊八节源于先秦时,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
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的某些特点。请依据上述材料进行论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7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
1224.1
1890年
108.2
1556.1
时间
出口棉花(万公担)
 
1871年——1873年
0.8486
 
1891年——1893年
29.0417
 

 
(2)依据材料二,说明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四 到1807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
———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4)依据材料四,分析英美的棉花贸易对两国经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人口数
战国末年
估计2000万人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
5959万人
三国(魏、蜀、吴)
共767万人
晋太康元年(280年)
1616万人
隋开皇年间(隋初)
约4450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4844万人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
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
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
合计已超过1.2亿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5883万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6054万人
清顺治八年(1651年)
1063万人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万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0148万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
40100万人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唐]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二关于隋炀帝评价的不同观点。
(2)以隋炀帝的评价为例,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对于经济史里面经济政策的学习,需要有跨时间、跨空间的思维,通过政策的对比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唐初的赋税制度,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制度不夺农时,合理解决就业问题,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中国古代税法政策新谈》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如下图。

材料四  ...它为我国人民指出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即按劳付酬)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即各取所需)的道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以及国家对内职能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
——195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分析指出租庸调制实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6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世界(陆地)范围的认知发生的变化给中国经济、中国对外交往领域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材料三与材料四所描述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三、材料四所述政策给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借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中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材料三 有学者说:“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至及汉代,则赋予这种体系以价值合理性。”
(2)材料二中“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主要是指?
材料四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等
材料二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金的流动反映了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在西方人需要的东方商品中,最重要的是香料、黄金,其次是丝绸等等,包括各种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世纪晚期,西方的生产力有所提高,个人的收入有所增加,于是对香料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种短缺(贵金属外流造成的)变得更加严重了。在15世纪里,正常年份、西方大约有30金杜卡特输往列万特,集中到列万特的贵金属则流往印度和远东。买的多卖的少,就是贸易入超,靠输出金属货币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这就使西方的货币材料日益紧张。
——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
材料三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1894年估计约有1亿美元,1914年时已经增至9.6亿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四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 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据黄益平《欧元危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世纪后欧洲货币流入东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时中国对列强的资本输出有何积极回应?〔10分)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意义方面评述“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万历七年(1579 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 (9 分)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6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