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莫高窟 “耕作图”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 - 1800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请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⑴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
⑵ 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四,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 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本大题共30分)
材料一 天子(对张禹)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价)。 
——《前汉书》卷八一《张禹传》
材料二 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万历
材料三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段。”
材料四 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什么现象?(2 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随着商人的加入,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产生什么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机是什么?说明哥伦布生活的时代与这种动机相关的社会背景。(6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6分)
(4)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冲突和碰撞的不断加剧,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的中国文明发祥于黄土地带。黄土之吸水犹如海绵,黄土的高孔隙型的强毛细管吸收力,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为农作物所摄取。因此,黄土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然而,只有在有充分水分时,才能产生这种作用。
黄土与冲击土的天然肥效的优越性,如果没有水利灌溉系统,就不能发挥出来。但是一个地区一旦不受宠于统治者,就被忽视和放弃,直到遭到土壤肥效衰竭和生产力迅猛下降的命运。中国文化发祥地的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在过去10个世纪里,经济上不断出现倒退现象,与当时的统治集团更加重视具有经济重心地位的长江流域的开发,从而忽视了陕西地区的灌溉事业有关。     
——引自《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上看,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最早起源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2)为什么汉唐时期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发达和富饶地区之一?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下去?
(3)在今天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借鉴什么经验和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l)根据下边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某同学收集到有关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资料: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性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梁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司马迁《史记·河梁书》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发展原因。
主题三  中国古代的科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由于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威胁,扩大生产规模很困难,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以多投入劳动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产,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建立在手工搡作、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尽管在一定地区和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各业综合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体系,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在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都不同程度地把保护所有者的权利放在首位,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但后来则呈现出从注重归属到注重利用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了土地租赁权。……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起初都以地表的平面利用为主。……1896年《德国民法典》规定:土地得以地上权方式设定其他权利,使因设定权利而享受利益的人,享有在土地的地上或地下设置工作物的可转让或可继承的权利。1906年纽约高等法院在巴特勒诉边境电话公司一案中写道:土地的空间,与土地一样均系不动产,土地的所有者也是上部空间的所有者,并且还享有将上部空间作为土地的一部分予以独占支配的权利。
——《国外土地产权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材料三  1760—1844年英国圏地数

注:到1844年,英国60%的个体农民与土地逐渐分离,英国土地经营方式在逐渐发生变化。                                    ——《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人民公社的特点,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一大二公”。“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全国平均28个半合作社并成一个公社,变成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比合作社时扩大了 10倍甚至几十倍。“公”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制上:社员原来经营的自留地,个人拥有的林木、牲畜等财产,甚至猪羊鸡鸭都转归人民公社所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土地经营、利用方面的主要变化,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英两国土地经营方式的相同点,试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有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萘税。唐代在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苹市。苹市在北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二: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淅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三: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材料四: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4分)
(2)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同成立以来,政府是如何处理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亲临历史博物馆
某历史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的展览,内设农业区、手工业区、商业区,现特请你结合所学,为部分展品写“简介牌”。 参考示例:

名称:骨耜
时期:原始社会
用途和特色:
翻土工具;比较简单
                     “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展览

名称                     
时期                     
用途和特色                       

名称                       
时期                     
用途和特色                       

名称                      
时期                     
用途和特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三:明末清初,黄宗羲指出,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从而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3)材料三中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他在“君”“民”关系的论述中,与以往民本思想的不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实践上的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论贵粟疏》
材料四: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根据材料二,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试描述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