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反顾昨天,华夏民族历史一脉相承,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 )
A.优越的地理环境 | B.稳定的小农经济 |
C.强大的中央集权 | D.繁荣的传统文化 |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图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跨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阅读图片和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材料三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
长江流域 |
珠江流域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
75. 50 |
22. 90 |
! 60 |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 |
6! 40 |
35. 80 |
2. 80 |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
34. 80 |
58. 40 |
6. 80 |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时移世易,大国兴衰,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将1350-1650的300年时间,视为“漫长的16世纪”。这一长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 与此相对应,社会史学家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则提出了另一个长时段的分期概念——“漫长的19世纪”(1650-1915),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亚洲的形象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述中”的全面贬值。
——据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
材料二 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18世纪法国部分启蒙思想家)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据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
请回答:
(1)推断材料一中布罗代尔和阿瑞吉对长时段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他们”得出这种认知的原因。
(3)材料三中荷兰、英国、美国确立各自的“漫长世纪”有哪些共同因素?你是否同意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了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
开凿时间 |
河道走向 |
起止点 |
隋朝运河 |
隋炀帝时 |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
涿郡—余杭 |
元朝运河 |
元世祖时 |
呈南北垂直形状 |
大都—杭州 |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重在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纵观人类文明史,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往往会出现一些影响深远的改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这次改革中的什么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3)通过对诸多改革的学习,我们发现很多改革往往都会涉及土地问题,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 )
①封建国家对农民征收的赋税以田亩税为主
②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较强
④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大量存在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唐太宗将校猎,时收获未毕,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县丞刘仁轨劝谏曰:“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获,月半犹未讫功,贫家无力,禾下始拟种麦。今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敛,实为狼狈。”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唐朝北方旱田实行粟与冬小麦复种 |
B.唐朝北方一年两熟制已经比较普遍 |
C.唐朝时期土地休耕现象就已比较少 |
D.唐朝比较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完善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五谷六畜 | B.自给自足 | C.精耕细作 | D.铁犁牛耕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B.农村经济商品化 |
C.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D.封建地租货币化 |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
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管子·乘马》记载,当时许多农民“夜寝蚤(同“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工具改进 | B.耕作技术提高 |
C.赋税制度改革 | D.重农抑商政策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大事记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规定关税协议。 |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 |
1858年《天津条约》增开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等。 |
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
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
(2)根据材料三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在二战后期,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必须缴纳资金以建立这一基石,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英国不满美国的方案。英国财政部顾问、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联盟采取透支的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崔连仲等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3)二战后期,金融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一种有效武器。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本质上的相同点是什么?二战后初期怀特计划的落实怎样体现了美国的特殊利益?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