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三星堆文化
高中历史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应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远及近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
(2)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
(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活跃”的社会根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脆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 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 海……今恶死亡 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 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恶足以 贼害民者 ,天夺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而恤民之本 ,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 ,无偏党反侧之私 ,然后有所系立 。
—— 《宋史 ﹒朱熹传》
材料四:然则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 君,视之如 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士人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高二历史第4页共5页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 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 秦 楚 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荀子》
(1)美国人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中写到“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晚周时期儒学家们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有何意义?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材料四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共同主张。说明其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描述的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受到时人广泛拥护
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
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
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背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荀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程颐———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王阳明——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D.黄宗羲——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1年,伤重者加凡伤3等处罚。此变化反映了(  )

A.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
B.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
C.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
D.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之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怀瑾在《谈历史与人生》中认为“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理念。”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

A.极力盛赞儒家文化对塑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B.崇尚道家自然本真,注重个人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儒道两家的文化有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但扬儒抑道
D.认为儒道两家的文化离异而对立,但又相互补充而协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5)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简要分析此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2) 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其目的。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7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

话题
人物
看法∕史料
结论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
B.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
谭嗣同
君,皆大盗也
D.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不遗余力地倡导‘重民’、‘保民’、‘敬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以下言论最能够体现“儒家基本价值观念回归”的是(    )

A.“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
C.因信称义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三星堆文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