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目前进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关系。
(4)材料二与材料三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形成过程,并根据其主要内容分析它的深远影响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运用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回答:
(1)结合两段材料,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孙中山所指的“民族”是哪一民族?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
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
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材料三: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步入会场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步入会场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普选的背景和结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逐步形成,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逐渐地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也不例外。请回答;
(1)中国是怎样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2)它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占领中国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抵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一般认为:西欧古典文明指处于奴隶制时代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它发端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的地域范围并不仅限于惊天地希腊和意大利,两大文明都有一个渐次拓展和不断吸纳、改造和创新的过程。它们共同为西欧文明奠定了基础,成为全部西方文明的源流。但是两者也有许多差异。
(1)就文明的拓展方式而言:
希腊:
罗马:
(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
希腊:
罗马: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
希腊:
罗马:
(4)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
希腊:
罗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大雪和冰雹的威力来自阴云,
雷鸣产生于耀眼的闪电,
城邦毁于豪强,
而人民
受专制奴役则因愚昧。
出海太远就不容易靠岸,
这一切应好生想想看。
——《梭伦诗选》
(1)诗中“豪强”、“人民”分别指的是当时雅典社会的哪一阶层?
(2)当时人民受专制奴役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该诗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二众多古希腊城邦的形成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2)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能否促进古希腊海外贸易的发展?请说明依据。
(3)有些史学家认为: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国家的体制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请说明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謇是中国近代名人。近年,他在经济领域的活动已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阅读下列图像资料,完成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实业称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思潮出现的社会原因和他办厂的目的。
(2)依据图2、图3,说明张謇所办企业的特点。
(3)根据本题提供的图像资料,为张謇写一篇小传。请列出小传中应该使用的关键词。(4-6个)

来源:张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  1950年—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各国


26.5
30
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主(南唐烈祖李昇)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烈祖昇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寻,地茀(荒芜)而不艺(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民有向风来归者,受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棵)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                                               ——摘自《十国春秋》
材料三 (昇元五年)分遗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李昇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
——摘自《钓矶立谈》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昇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   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    100
78.95
4.28
27.08
27.17
1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回答:
①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②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时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概括,反映着当代学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现代化理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国外引进的。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就中国近代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①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包括民主独立;②经济现代化;③社会生活现代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回答中国近代史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2)如果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至少列出3件)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任选中华民国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件重要事件进行评价。
(4)材料二的观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观点。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材料三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知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请回答:
(1)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2)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俄国是否有类似的历史情景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4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