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回答:
结合史实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5分)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 见右图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请分析出现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来源: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据此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的原因有哪些?
 (2)两极格局中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
(3)促使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4)当前国际形势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来源: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最终结果怎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是怎样竞相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外各种政治力量对“九·一八事变”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按:1933年,中美签订“棉麦借款”,并通过英法来扩大对中国的技术合作。对此,1934年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各国也应考虑到满洲事变、上海事变所产生的特殊情况。如果对于中国想采取共同行动,即使名义上是财政的或技术的援助,也必然带有政治意义。……因此,日本在原则上不得不对此表示反对。”    ——《华北事变资料选编》
材料2 面对日本步步进逼,蒋介石在1934年发表谈话:“因为我们中国没有现代化的作战条件,不能够和现代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待机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
材料3 从蒋介石这一思想出发,国民政府在1935年2月向日本表示:“中国决无依赖欧美而行排日之意,盖以中日提携乃居正道,而依赖欧美则属旁道故也。又南京政府对取缔排日确有诚意。”   
——《华北事变资料选》
材料4  1935年11月,在国民党“五大”上,对当时内外问题,蒋介石发表谈话:“苟国际演变,不斩决我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之路、吾人应以整个国家与民族之利害为主要对象。……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为原则,谋各友邦之政治经济合作。”   
——荣盂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贵料》下册
材料5  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就对日关系指出了中国外交最低限度:
“从去年11月全国代表大会后,我们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侵害,如果用尽政治、外交方法仍不能排除这个侵害,就是危害到我们国家民族之生存,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到这时候,我们一定作最后之牺牲。”     ——《蒋介石全集》
回答:
(1)材料1中,日本所说:“特殊情况”的实质是什么?日本外务省的声明,表明了日本在侵华问题上与欧美列强存在怎样的分歧?日本的立场是否违背了它与欧美列强达成的协议?为什么?
(2)材料2反映了蒋介石怎样的思想?你如何看待此时蒋介石的这番话?
(3)材料3中,国民政府说:“中国决无依赖欧美而行排日之意。”这是其真实的外交政策吗?联系材料1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回答,南京政府“对取缔排日确有诚意”有何体现?   
(4)结合30年代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4中蒋介石言论的看法。
(5)材料5中,蒋介石所谓的“最低限度”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改革新政,总税务司赫德就向清政府提出,要“认真改革才是最好的办法,”并且煞费苦心地写了一份《更新节略》……清政府表示:敝国现议力行新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与各大国事无穷之利益。”       ——摘自徐风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
材料2 “新政”的部分措施是以缓和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如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裁冗员,设立商部(1903年9月),颁布提倡和保护民族工业的一些办法,……在另一方面,“新政”的整个精神是赋予中国政治以更多的买办性,……当时所颁布的铁路章程和矿务章程,对于“华洋官商”都是一体“保护”。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练兵筹饷。……无论中央地方,每项“新政”都是以加重旧捐税或另增新捐税来充经费,其中以练兵款项最大,各省陆续招练新军的结果就是一些新军阀的产生,……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势力最大,成为新军阀的最有力者,……当时清政府中枢力量日就衰微,庆亲王奕助主政贿赂公行,一切听袁世凯摆布。北京新成立的外务部、练兵处等机构实际都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清末民初重大历史变迁,评述新政目的、措施、后果。要求表述成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各国第一批进入北京的)这些代表们并没有忽视他们的首要责任——要约束中国人适当地履行条约条款,并且要保护交托给他们的那些国家利益;不过他们也认为他们还有责任去教导在崭新的国际关系中并无经验的那些中华帝国大臣,并且给以意思诚恳而且实际为了中国利益的劝告。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2 中国违背条约,在万国公法,准至用兵。败者必以旧约赔补兵费,约外加保止……违章,有动兵之举,国乱之灾……违约者或因不肯照约,或因不能照约。若不肯,必有出而勉强者;若固不能,必有起而代行者。…是以或有应办,或有请办,不如早办,不致日后为人所勉强也……准洋商合华商会制轮车电机各等事。                                     
——赫德《局外旁观论》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把有关马士、赫德关于中国内政外交言论的主要观点,经过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归纳上述两材料的相同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与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由此而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并分析两宋为什么没有因此而富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析在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第57页
材料2 “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   ——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回答:
(1)材料1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
(2)材料2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
(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初,汉高祖“命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到清朝时,雍正帝继续主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汉、清两朝统治者做出上述结论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合汉、清两个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2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   ——《皇清文献通考》卷4
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社会制度。
材料一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其中规定:此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全制度,使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儿童或残疾儿童得到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并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事业补助发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
——科学网
材料二 前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中国保险网
材料三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政府上台后,以供应学派的理论为知道,主张削减政府开支,其中包括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并且相应减少政府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他们认为高标准的社会福利基金,只会助长一部分劳动者不劳而获的懒汉思想。……为此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中国卫生经济》论坛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这些社会保障措施的?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在材料二中,前苏联政府推行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特点?它与材料三中有关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规定有何差异?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里根政府实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他们削减福利开支的理由有哪些?
综上所述,请你简要谈谈自己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