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朝廷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界、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请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海权的历史乃是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早在这些千真万确的原则昭然于天下之前,就已被洞察秋毫------因此海上力量的历史,蕴含着一个濒临于海洋或者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依据。                                        ——马汉《海权论》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三  世界的不平衡:富国和穷国——1970年(表中数字表示世界总数的百分比)

 
人口
国民总产值
粮食
识字的人
发达国家(新西兰、日本、西欧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
18.0
45.0
35.0
96.0
东欧和苏联
11.5
30.0
23.0
90.0
拉丁美洲
6.5
8.0
6.5
67.0
非洲
8.5
3.5
2.5
19.0
近东
3.5
7.5
14.0
36.0
远东(不包括中国)
31.0
3.5
13.0
40.0
中国
22.0
2.5
 
50.0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先后控制世界海洋的国家有哪些?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
(2)19世纪中期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英、法等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穷国”落后于“富国”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遂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
材料二  “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原因。
(2) 据材料二,你认为作者重在说明什么历史现象
(3) 概述材料三的基本主张,指出其历史作用。
(4)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既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嘎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型,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也,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20000多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清朝某些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5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22日,举世瞩目的世纪大考古——南宋古船“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南海Ⅰ号”在前期考古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800年前,瓷器在欧洲被奉为贵族用品,一件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往往可以卖到两三百倍的价钱。据估计,倘若“南海Ⅰ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人。专家认为,对“南海Ⅰ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2007年12月22日《南方日报》
材料二: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 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乃至平民也直接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CCTV《丝绸之路探秘》
材料三:宋朝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力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保证市舶司掌握的舶货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送;二是尽可能扩大市舶司直接掌握的海外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 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南宋末海盗活动特别猖獗时则另当别论。
——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请回答:
(1)你认为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对突出的特点? 
(2)分析“南海一号”沉没前所处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3)有学者认为,在世界航海史上,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大于中国的丝绸之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丝绸之路比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更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纪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历届世博会都深深打上了举办国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首届世博会(全称“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在伦敦拉开帷幕。……这届世博会是英国光荣与梦想的缩影。在宏大的盛会背后,隐藏着自第
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摘自乔继红《历史的启示:世博会是经济大国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英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材料二: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这一年,适逢美国建国百年纪念年。它的意义,绝不只在美国首次获得了世博会的举办权;通过博览会,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当世博会上当时功率最大的600吨柯立斯蒸汽机启动时,千百台机械齐声轰鸣,展厅微微震动。正是在这隆隆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
——摘编自2010年5月13日《今晚报》
材料三: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部分美国展品

(2)美国选择1876年在费城举办该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崛起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材料四:右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
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为何把
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该“发现”
曾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伯利克里
材料三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四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和产生的朝代。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材料一、二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福建省依山面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福建沿海展示了古代到近现代的部分海洋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福建海商在两宋时期已崛起为国内沿海商人的代表,在国内区域间贸易、与海外诸国远洋贩易中具有重要影响,这已为宋人所认可,也为现代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所确证。                              ——刘文波的《宋代福建海商崛起之地理因素》
材料二  这时的海洋已经是武装的海洋,西方殖民者的枪炮,决定此时的海洋贸易必须有武装保卫。但是中国商人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海商集团还是崛起了。这其中的代表就是郑芝龙的武装海上集团。1633年,郑芝龙在金门料罗湾与荷兰人的舰队决战,打败荷兰人,从此荷兰人退出福建沿海。郑氏海商集团的崛起,中国人第一次有了武装对抗并战胜西方殖民者的庞大的海商集团,给了中国又一次开创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
                               ——单之蔷《海洋大国,中国两次错失机会》
材料三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中国近代海权的历史反思》
材料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于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以“突出全国性和国际性,突出投资洽谈和投资政策宣传,突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对台经贸交流”为主要特色,投洽会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寻求境外合作伙伴架设金桥。
材料五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中福建海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在以后驱赶荷兰人中有哪些伟大的壮举?但“开创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后来被清王朝葬送了,为什么?导致了什么恶果?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福建省失去哪些海权、主权(至少四例)
(3)材料四中的9.8“投洽会”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87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除“对台经贸交流”外,还有哪些突出表现?
(4)读材料五,你有何感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民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以下是有关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变化图

①农民分配土地   ②农民踊跃报名入社③大炼钢铁时“小土群”④放开肚皮吃饱饭
材料三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图一                            图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古代政治制度。
(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主要运动变化,从中有什么教训?
(3)从材料三的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3分)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三的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回首历史,可以发现追求政治民主和建立法治社会,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古今中外的法治思想和实践为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提供了借鉴。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
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2007年10月22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结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以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化(现代化),是当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角度之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重大历史事
A           B            C             D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化的应有之义,而且直接为中国实现近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试举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3)试分别概述材料二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4)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转变的经济、政治因素有哪些?
(5)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共有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加强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北约成立时只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成员国。                      
——摘自《历史学习》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北约组织建立是美国当时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之一,请问还有哪些表现?
(2)材料二提到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3)材料二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浣志华祭《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2)建国后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初,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国民党陆军上将)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国民党陆军上将,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的时候,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乃建立长期抗战的目的。”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二  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摘自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周年》
回答:
(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蒋方震提出的抗战“要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
(3)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造纸术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自18世纪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

时间
国家
成果
时间
国家
成果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9
美国
“阿波罗1号”登月成功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97
英国
克隆羊“多利”诞生

(1)材料一为中国造纸术向世界范围传播的示意图。该技术的传播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请指出图中一处明显的错误。
(2)分析材料二中“经典力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并说明“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3)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说明了什么?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