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
A. |
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
B. |
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
C. |
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
D. |
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
如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表
货物 比重 年份 |
甲 |
乙 |
丙 |
丁 |
1871~1873 |
2.8 |
30.2 |
0.9 |
0.9 |
1881~1883 |
5.8 |
22.8 |
0.3 |
1.1 |
1891~1893 |
14.6 |
20.5 |
5.9 |
1.8 |
1901~1903 |
18.6 |
19.7 |
4.2 |
1.7 |
1909~1911 |
12.8 |
16.7 |
4.8 |
3.0 |
1919~1921 |
9.6 |
18.4 |
2.4 |
5.0 |
A. |
钢铁 |
B. |
棉纱 |
C. |
米 |
D. |
棉布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 |
扩大地方权力 |
B. |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
C. |
健全中央机构 |
D. |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
如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 |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
B. |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
C. |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
D. |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 |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
B. |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
C. |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
D. |
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 |
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
B. |
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
C. |
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
D. |
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如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
秘鲁 |
墨西哥 |
阿根廷 |
哥伦比亚 |
玻利维亚 |
起源 |
印第安语 |
印第安语 |
西班牙语 |
西班牙语 |
西班牙语 |
含义 |
玉米之仓 |
太阳神 |
白银 |
哥伦布之国 |
玻利瓦尔之国 |
A. |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
B. |
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
C. |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
D. |
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
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 |
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
B. |
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
C. |
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
D. |
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
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 个增加到 个。这表明美国( )
A. |
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
B. |
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
C. |
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
D. |
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
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 |
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
B. |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
C. |
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
D. |
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