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

读甲、乙两海域的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乙海域水温异常有关
B.甲、乙两海域渔场的成因有所不同
C.甲、乙两海域都位于大洋东岸
D.甲位于大洋西岸,乙位于大洋东岸

图中甲、乙两海域有风海流通过,关于该风海流流经的位置及其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途经a处,流向自东向西                           ②途经b处,流向自两向东
③途经c处,流向自东向西                           ④途经d处,流向自西向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西南部地区图

材料二: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政府于2008年10月04日前规划的、预计在2015年全部建成的调水工程。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屏障,工程供水范围为西安、宝鸡、成阳、渭南等沿渭大中城市,主要解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用水问题。每年可从汉江向渭河调水15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引汉济渭需要开凿出64.9公里长,直径为7米的秦岭隧道,因隧洞过长、大埋深的特点无法改变,同国内外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隧道相比,在难度上均有超越之处。另外,隧道园过深过长的特点,施工期间如何通风成为该工程的制约性问题;而秦岭地质环境复杂,岩石种类繁多,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岩爆、突然涌水、围岩失稳、围岩大变形、热害等问题;在施工运输和排水保障上,成本较高,对工程进度和安全性的影响大,其复杂程度超过其他隧道工程。
(1)描述图中城市分布特征及分析原因。
(2)分析并比较图中河流汉江和渭河的水文差异。
(3)评价图中引汉济渭工程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是某时刻某市附近地区垂直温度变化(℃/100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示发生大气逆温现象距市中心的范围是

A.1~6. 5km B.1. 5—5. 2km
C.1. 5—5. 5km D.1.5km以内和5.2km以外

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我国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单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所示季节应该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影响图中阴影部分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纬度位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某城市气候资料图(其中:平均每月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该城市可能是(   )

A.罗马 B.开普敦 C.圣保罗 D.上海

该城市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

A.准静止锋影响 B.西北方影响 C.暖流影响 D.西南风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称美利坚合众国,读下面该国本土7月份24℃等温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描述图中24℃等温线的走向及主要影响因素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西部MN段—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呈南北走向—受海陆分布和沿岸洋流影响
B.西南部NO段—向南凸出—受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影响
C.中部OP段—东西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受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影响
D.东部PQ段—向南凸出—受阿巴拉契亚山脉影响

沿线N→Q人口密度的大致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如果该图所示的气压状况出现在亚欧大陆东部和西太平洋地区,A在亚欧大陆上,B在太平洋上,则A气压中心名称是              , B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
(2)图中C地风向为             风,风的性质特点是               。此时南亚地区盛行          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M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该处地形为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             ,在图中所示水循环的参与下,①处的_______岩可转化为②处的_______岩。
(3)假设图中所示地区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量最大的季节是        ,“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对水循环               环节的影响。
(4)假设该地处在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则该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mm)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mm)之比(用百分率来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题。

表中所列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的是

A.南岭地区、华北地区、云贵高原 B.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藏北高原
C.南岭地区、浙江丘陵、云贵高原 D.成都平原、浙江丘陵、三江源

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该现象可能会导致( )

A.地表的侵蚀作用加强 B.地下水资源丰富
C.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D.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这实验模拟的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2015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第9号台风“灿鸿”于7月11日下午16时40分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镇沿海登陆,下图天气系统与之有关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区时)2014年10月22日10时28分,太阳黑子发生强烈爆发。右图为“太阳黑子与木星、地球大小的对比图”。据此回答各题。

此次黑子爆发时北京时间为:

A.2014年的10月22日23时28分 B.2014年的10月21日23时28分
C.2014年的10月22日13时28分 D.2014年的10月22日23时32分

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促进地球上水、大气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C.太阳能量巨大而且集中,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
D.太阳辐射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主要的直接能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201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 回答下列问题。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CO2排放量均较高的是

A.湖北、山东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上海、天津

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不是
①自然资源贫乏      ②煤炭消耗量大         ③交通设施落后        ④第三产业发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霾天的主要元凶。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图示区域内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2)说出图中河流哈尔滨以下河段的流向;根据图,说明松花江汛期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松嫩平原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农业的生产资料投入增大,现代化农业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农业产量逐年增加。
(3)简述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政府与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合作开发绥化枝江酒业有限公司。湖北枝江酒业有近200年历史,连续10年跻身全国白酒10强,枝江酒业投资绥化,打造福绥系列白酒,是一次双赢互惠的合作。
(4)试分析绥化市与枝江酒业合作的各自优势条件。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嫩平原上沼泽湿地的面积达33.12万平方千米,且分布范围较广.
(5)简述松嫩平原上湿地的主要形成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阅读以下图文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北美地区工业的发展。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都”。29世纪50年代以来,匹兹堡失去昔日的辉煌,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25%下降至12.4%,1978~1987年制造业失业人数累计达10万人以上。为了改变衰退的局面,匹兹堡推出庞大的复兴计划,使之由“没有屋顶的地狱”演变成“知识城”。
(1) 根据材料一描述-10℃等温线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A、B两处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
(2) 结合材料,分析匹兹堡成为“钢都”的主要有利区位条件,并简述匹兹堡向“知识城”演变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