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

2012年初,欧洲西部地区遭遇极寒天气,极地冷空气沿大西洋东岸侵袭欧洲西部地区。气象专家认为极寒天气与北极涛动以及拉尼娜现象有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极涛动指的是北极地区的气压变动情况。通常情况下,控制北极地区的气压为  压(填“高”或“低”),下图中能反映正常年份北极地区大气运动状况的是________。

(2)图中1月份0℃等温线在①处发生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影响②处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等温线今后可能向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3)简析欧洲西部地区地形对极地冷空气南下的影响。
(4)简述极寒天气给欧洲带来的主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世界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2)比较C、D两地年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3)从C到D地的海上航线多选择沿较高纬度航行,简述其理由。(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图 “2013年3月16日23时中国局部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受          气压控制,其天气状况为              
(2)图示时间哈尔滨市的风向为       。与杭州市相比,哈尔滨市的风力      ,判读依据是哈尔滨市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 
(3)图中A天气系统是       ,其移动方向是       。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北京市的天气特点是              
(4)图中A天气系统过境时,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夏季,人们用“水深”“火热”来比喻我国的天气,可谓恰当之极。夏季的高温波及南方多数省份,许多城市的气温高达40°C以上,“酷热成灾”;而北方地区却是雨水不断,东北地区更是暴雨频繁,造成河水暴涨,“水漫金山”,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专家认为,多种原因造成了“水深火热”天气,其中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是重要的自然原因之一。
材料二:2013年8月11日全国高温区域预报图。

(1)图中甲、乙两地形成高温天气的原因有何差异?
(2)今年夏天南方电力供应形势比往年同期更加严峻,请简要分析原因有哪些?
(3)专家认为,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是造成今年夏天北方大水南方酷热的自然原因之一。试从积雪冰川的多少与地温、气温、季风环流的联系角度,分析其中的原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某大陆西侧海面平均水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5分)

(1)此海区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
(2)用洋流符号(暖流→,寒流)在图上画出该海区洋流的分布;如果该海域位于东北太平洋,则这两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图中A处以北的沿海地带为________气候,附近的洋流对该气候的形成起了________作用。
(4)地球上具有此种分布模式的海区是(双选)                         (  )。

A.欧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B.北美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C.非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D.南美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5)图中A附近的海域是否会形成世界大渔场?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甲为一般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高压脊活动示意图,图乙为2010年8月3日的副热带高压脊位置示意图,阅读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1)根据图甲,说明一般年份副热带高压脊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的影响。
(2)读图乙,与常年相比,2010年8月份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何不同。
(3)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天气晴朗干燥,而在其周边地区则多阴雨天气,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亚洲季风”图,回答问题:

⑴在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      图,此时为南半球    季。
⑵图乙中低气压中心名称是               ,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                
⑶B表示      季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⑷C表示南亚的     季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第30届夏季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21时(伦敦当地时间,英国采用夏季时)在位于伦敦东区的斯特拉特福德奥林匹克体育场开幕。下图为英国地理要素简图。

比较英国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3)描述下图所示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自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2011年12月11日圆满完成第22次环球科考任务回到青岛。作为一次高度综合性的大洋科学调查,“大洋一号”发现16个海底热液区。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第22次环球科考航线示意图

(1)海底热液矿床主要位于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带。“大洋一号”发现海底热液区的海域最可能是      。

A.② B.③ C.④ D.⑥

(2)甲处有著名的      运河,连接   洋和    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
(3)④海域石油污染严重,其主要污染源是        。该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4)2011年2月3日是我国的春节,“大洋一号” 科考船活动在③(10°W,20°S)附近。此时,考察海域海水温度可能达到一年中的最     (高或低)值,试分析其原因。
(5)“大洋一号” 第22次环球科学考察航行的总体方向是向     (东或西)方向航行。请从自然因素分析选择这个航向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右图为区域内甲处气温与降水季节分布图,读图回答。



 

 

 


(1)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2)分析左图中甲地发展花卉种植的自然条件。
(3)左图中乙海域7月份洋流方向是什么,试从气压带风带移动分析其成因,并分析这种洋流对沿岸陆地环境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0 分)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洲西部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英吉利海峡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南岸尤为丰富,圣马洛湾沿岸建有世界上最早的潮汐能发电站。(1)简述北海以东图示地区海岸线的主要特征,并说出该特征对当地气温的影响。(12 分)
(2)简述开凿甲、乙两条运河的不同地理意义。(6 分)
(3)简析圣马洛湾沿岸潮水位高的原因。(12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罗河流域图和埃及旅游交通图。

尼罗河流域图

埃及旅游交通图
材料二:地理学家发现,尼罗河口附近海域有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含量很高的沉积层。如下图所示。

(1)分析青尼罗河的流量特点。
(2)古代尼罗河洪水泛滥时往往地中海有赤潮发生,试分析原因。
(3)联系上题简述腐殖质含量很高的沉积层形成过程。
(4)旅游业是埃及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根据材料分析埃及发展旅游业的有利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材料和世界局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椰枣又名波斯枣、伊拉克枣,是西亚和北非沙漠绿洲常见绿色乔木枣椰树的果实,产量高,是伊拉克等中东国家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现有约1亿棵枣椰树,主要分布在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
材料二:中东等地区和伊朗等高线图

(1)结合地形分布,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图中卡维尔沼泽含盐较高的原因。 
(2)图中甲地和乙地均为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分别指出中国从甲国和乙国进口油气资源所采用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l0分)
(3)伊拉克两河流域中下游种植了大量的椰枣树,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请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分析椰枣树的生长习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曾有“踩着鳕鱼背可上岸”的传说,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纽芬兰渔场渐渐消亡。为此,加拿大政府颁布了禁渔令,但二十年过去了,鳕鱼资源在纽芬兰渔场几乎没有恢复。下图为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变迁示意图。

(1)分析纽芬兰渔场兴衰的原因。
(2)据上图分析野生大黄鱼70年代后期产量的变化及原因。
(3)目前舟山渔场正在开发“筷子带鱼”、“汤勺黄鱼”、“楓叶鲳鱼”等产品,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6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