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距平:某一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各题。
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
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 D.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
下图为某纬度低层大气某时段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可能与图中大气特征相符的气候类型是( )
A.极地气候 | B.温带海洋气候 |
C.热带雨林气候 | D.地中海气候 |
当上题气候类型处于图示季节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正处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的时期 |
B.陆地上的等温线一定向北凸出 |
C.陆地上的等温线一定向南凸出 |
D.该气候区的河流多处于枯水期 |
下图为山谷风示意图,图中实线是等压线,虚线是等温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此图出现在夜晚 ②此图表示的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根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做上升运动 |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的气温低,气流做下沉运动 |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的气温高,气流做上升运动 |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读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气系统内存在着能量传递与转换,传递与转换形式多样,其中能促使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
若只考虑辐射差能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 )
A.1月 | B.4月 |
C.8月 | D.12月 |
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 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 |
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 |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
读2009年北半球某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区夏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大 |
B.甲表示郊区,乙表示城区 |
C.城区全年存在热岛效应 |
D.郊区的气温年较差大于城区 |
城区和郊区地表温度的差异主要是( )
A.居民出行距离的差异造成的 |
B.水循环类型的差异造成的 |
C.人口密度和产业密度的差异造成的 |
D.植被类型的差异造成的 |
阅读下列几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甲推断秘鲁的地形特征。
(2)根据图乙描述秘鲁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利马的年降水量图分析利马成为“无雨之城”的原因。材料一 厄瓜多尔某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3)下图所示为南美洲某区域图,根据材料一说出该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4)下图为我国山东省部分区域,试根据下图和表中的数据比较滨州、临沂两市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下图中实线为一空气质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由甲地到乙地的流动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若图中虚线是经线,可以确定 ( )
A.甲、乙两地皆位于北半球 |
B.甲、乙两地皆位于南半球 |
C.甲地位于北半球,乙地位于南半球 |
D.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 |
若图中虚线是纬线,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
A.甲地比乙地昼夜温差小 | B.甲地比乙地气压稍低 |
C.①③两地比②地风力大 | D.①③两地比②地气温高 |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b、c、d四箭头所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
A.a | B.b | C.c | D.d |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大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风力,乙地大于甲地 |
B.气压,丁地大于甲地 |
C.气温,丙地高于乙地 |
D.昼夜温差,丙地小于甲地 |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全球气候变暖与图中的 环节的增强直接相关(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S代表地表,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该环流位于城市与郊区之间,则甲位于________。
(2)如果该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图,甲代表岩浆,③代表变质作用,那么丁岩石是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
(3)如果该图表示北半球低纬度大气环流圈,S代表地表,乙代表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①代表的风带是________。
(4)如果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S代表地表,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___(填数字序号),能塑造地表形态的环节是_____(填数字序号);在我国东部季风区,④环节主要发生在_______季节。
(5)如果该图表示部分海域洋流模式图,①洋流是由____________(风带)驱动形成,②洋流对沿岸气候具有___________作用,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是_______。
2013年“十一”长假期间,李丽同学随父母来海滨旅游。当她面朝大海,长发在海风吹拂下向后飘起时,切实感受到惬意舒畅的心情。结合“北半球海滨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A.①处 | B.②处 | C.③处 | D.④处 |
如果李丽头发向后飘起仅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可能发生在乙图中的哪个时间段
A.16时至次日8时 | B.8时至16时 |
C.18时至次日6时 | D.6时至18时 |
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
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 B.增强b辐射 |
C.增强c辐射 |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
读某高空区域图,此时区域内任意点的气压值都相同。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为甲′、乙′、丙′,甲向丙海拔逐渐降低。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最能反映沿MN线剖面的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此时,对下列两地的比较判断,最正确的是
A.气温高低:甲=丙 | B.气温高低:甲′>丙′ |
C.空气密度大小:甲<丙 | D.气温较差大小:甲′>丙′ |
此时乙′的风向为
A.偏东风 | B.南风 | C.偏西风 | D.北风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