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 )
A.8月 22时 | B.8月 13时 |
C.1月 22时 | D.1月 13时 |
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洋流 | B.地形、大气环流 |
C.海陆分布、地形 | 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距平:某一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各题。
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
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 D.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
下图为某纬度低层大气某时段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可能与图中大气特征相符的气候类型是( )
A.极地气候 | B.温带海洋气候 |
C.热带雨林气候 | D.地中海气候 |
当上题气候类型处于图示季节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正处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的时期 |
B.陆地上的等温线一定向北凸出 |
C.陆地上的等温线一定向南凸出 |
D.该气候区的河流多处于枯水期 |
下图为山谷风示意图,图中实线是等压线,虚线是等温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此图出现在夜晚 ②此图表示的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根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做上升运动 |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的气温低,气流做下沉运动 |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的气温高,气流做上升运动 |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
读2009年北半球某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区夏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大 |
B.甲表示郊区,乙表示城区 |
C.城区全年存在热岛效应 |
D.郊区的气温年较差大于城区 |
城区和郊区地表温度的差异主要是( )
A.居民出行距离的差异造成的 |
B.水循环类型的差异造成的 |
C.人口密度和产业密度的差异造成的 |
D.植被类型的差异造成的 |
下图中实线为一空气质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由甲地到乙地的流动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若图中虚线是经线,可以确定 ( )
A.甲、乙两地皆位于北半球 |
B.甲、乙两地皆位于南半球 |
C.甲地位于北半球,乙地位于南半球 |
D.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 |
若图中虚线是纬线,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
A.甲地比乙地昼夜温差小 | B.甲地比乙地气压稍低 |
C.①③两地比②地风力大 | D.①③两地比②地气温高 |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b、c、d四箭头所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
A.a | B.b | C.c | D.d |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大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风力,乙地大于甲地 |
B.气压,丁地大于甲地 |
C.气温,丙地高于乙地 |
D.昼夜温差,丙地小于甲地 |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全球气候变暖与图中的 环节的增强直接相关(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2013年“十一”长假期间,李丽同学随父母来海滨旅游。当她面朝大海,长发在海风吹拂下向后飘起时,切实感受到惬意舒畅的心情。结合“北半球海滨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A.①处 | B.②处 | C.③处 | D.④处 |
如果李丽头发向后飘起仅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可能发生在乙图中的哪个时间段
A.16时至次日8时 | B.8时至16时 |
C.18时至次日6时 | D.6时至18时 |
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
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 B.增强b辐射 |
C.增强c辐射 |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
读某高空区域图,此时区域内任意点的气压值都相同。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为甲′、乙′、丙′,甲向丙海拔逐渐降低。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最能反映沿MN线剖面的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此时,对下列两地的比较判断,最正确的是
A.气温高低:甲=丙 | B.气温高低:甲′>丙′ |
C.空气密度大小:甲<丙 | D.气温较差大小:甲′>丙′ |
此时乙′的风向为
A.偏东风 | B.南风 | C.偏西风 | D.北风 |
右图为我国东部平原某地区某日气温随空间位置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
A.从时间上看:T1、T2、T3依次为10:00、13:00和15:00 |
B.从空间上看:①②③依次表示耕地、林地和水域 |
C.从水平气流看:①地和③地流向②地 |
D.从垂直气流看;②地下沉,①地和③地上升 |
图中所示时刻,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刻:①地和②地气压差异最大 |
B.T2时刻:②地和③地热力环流最强盛 |
C.T3时刻:②地和③地气温差异最大 |
D.T2时刻:空气质量最差 |
读“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 |
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
C.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 |
D.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 |
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关于该季节近地面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
A.②吹向④ | B.⑤吹向④ |
C.④吹向⑤ | D.④吹向②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