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河流下游某监测站在上游修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如下图),读图并回答:
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请判断:;A是______补给;B是_______补给;C是_________补给。
请判断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坝后测到的.______,为什么?_________
这条河流位于我国__________地区.
从图中看出河流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是__________.
我国大多数河流( )。
(1)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2)流量稳定,对生产和生活极为有利
(3)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 (4)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5)主要靠降水补给 (6)径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A.(l)(3)(5) | B.(3)(5)(6) | C.(2)(4)(6) | D.(1)(2)(5) |
下列关于河流补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径流量最小 |
B.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变化很大 |
C.雨水补给的河流都有夏汛 |
D.绝大多数河流具有多种补给类型 |
甲图是我国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观测站在筑坝前后所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乙图是一个被森林覆盖的河盆在暴雨中呈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图。读后回答问题。(16分)
(1)甲图中A、B、C表示这条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其中A是 补给,B是 补给,C是 补给。(6分)
(2)甲图①②两条曲线,哪条是筑坝后测到的? ,理由是 。(4分)
(3)假设乙网中暴雨发生时该河盆的森林早已被砍伐,试在图中绘出可能出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森林砍伐前后,该地区呈现的流量曲线特点是
。
原因是 。(6分)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该河流的补给主要来源于 ( )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 | 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 |
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 | 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 |
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 )
A.东北三江平原 | B.浙江南部 |
C.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 D.青藏高原 |
读我国某两条河流流量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河流甲年最大径流量出现在 月,其原因是 ,
月河流有断流现象,其原因是 ,5月份径流量较相邻月份少,其原因是 ,由此可见,该河流径流量随 的变化而变化。(12分)
(2)河流乙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是 补给形成的,B汛期是 补给形成的。该河流径流终年存在,可知该河流至少有 种补给类型。(6分)
(3)根据径流量的变化分析可知,河流甲分布在我国 地区,河流乙分布在我国 地区。(4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刚果河汛期主要在夏秋季节 |
B.亚马孙河的径流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大 |
C.尼罗河流经沙漠地区,不可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
D.我国和世界大多数河流的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内陆湖的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影响 | B.风沙影响 |
C.降水影响 | D.气温影响 |
2.该湖泊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
A.1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 B.7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
C.湖水长年补给潜水 | D.潜水长年补给湖水 |
3.某旅游公司拟在该地办一湖滨浴场,其最佳位置是(从湖底地形考虑)(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图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读图判断。
①. 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
②. 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
③. 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
④. 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条河流河曲处的各横截面不同点的深度测绘图
1
材料二:该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
(1)绘画BB′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
|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水文站的气候直方图和河流流量过程图”,回答:
(1)该水文站位于我国______地区,属于___________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地7、8两月的降水量约为____________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
A.33% | B.43% | C.53% | D.63% |
(3)该地4月份的峰值流量为_______ 立方米/秒,造成此峰值流量的主要补给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它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最大流量出现在____________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条件有哪些?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