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
A.滑坡—地震—疫病流行 | B.台风—暴雨洪涝—火山喷发 |
C.地震—海啸—洪灾 | D.旱灾—森林火灾—虫灾 |
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的最有效途径是加强台风预报和监测,我国应该与下列哪些国家加强交流
①美国 ②日本 ③印度尼西亚 ④英国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06年8月初,第九号台风“麦莎”袭击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使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经受了一次超越极限的考验。据此回答9—11题。
下列海域最有可能生成台风的是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台风“麦莎”过境时气压变化的是B
袭击我国的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是由于此时
A.副热带高压势力最强 | B.海水水温最高 |
C.夏季风刚刚登陆 | D.夏季风即将消失 |
下列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①洪水 ②滑坡 ③台风 ④地震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亳克/升的自然灾害。
2006年1月20日,某报以“珠三角咸潮敲响警钟 水资源大省竟然也叫‘渴’”为题,报道了珠江受严重咸潮威胁。以下描述中,可成为珠江咸潮成因的是 ①南粤大地的干旱
②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量增加
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
④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
⑤珠江流域内用水量大
⑥离岸风的吹拂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③⑤ |
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
右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 B.终年光照充足 |
C.雨热同期 |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
下列各组选项中,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 )
A.寒潮—霜冻—土壤盐碱化 |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
C.酸雨—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
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 |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我国27.9°N、115.7°E(大致在鄱阳湖附近),发生了里氏5.7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均有震感,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千米。回答31-32题。
有关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北京和当地测到该次地震的震级不同 |
B.地处人口密集地区,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C.属于深源地震,破坏性大 |
D.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它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上 |
关于此次地震震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几年湖泊蓄水能力降低,是围湖造田的结果 |
B.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C.土质疏松是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
D.该地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
1999年土耳其、我国台湾、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地区发生了7级以上的大地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地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B.三地均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
C.三地均位于消亡地带上 |
D.三地均位于板块张裂地带上 |
读图,完成23~24题。
下列气象灾害与其天气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
A.干旱——① | B.台风——② | C.暴雨洪涝——③ | D.寒潮——④ |
天气系统②可能形成于 ( )
A.北纬20度的洋面上 | B.赤道附近洋面上 |
C.南纬15度的洋面上 | D.南纬40度的洋面上 |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12月7日至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最终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的是
A. 海平面上升 B. 粮食减产 C. 物种灭绝 D. 火山地震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①喜马拉雅山雪线会降低 ②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③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④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应对气候变化
①发展低碳能源经济 ②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 ④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