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A.波动上升 | B.逐年上升 | C.先降后升 | D.直线上升 |
图示气温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海岸线变短 | B.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 |
C.改变区域降水分布格局 | D.生物多样性增加 |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
A.植株数量 | B.总生物量 |
C.地上生物量 | D.地下生物量 |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
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 |
取水难度大 |
B. |
开采周期长 |
C. |
水质较差 |
D. |
储量较少 |
读“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符合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是( )
A.从A到B的地带分异 | B.从A到C的地带分异 |
C.从C到E的地带分异 | D.从A到E的地带分异 |
符合“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理现象的分异规律是
A.从A到B的地带分异 | B.B地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带分异 |
C.从C到E的地带分异 | D.从A到C的地带分异 |
下例自然带与杭州市相对应的是( )
A.C 亚寒带针叶林带 | B.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D.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时期的三次大冰期之间相隔3亿-4亿年 |
B.中生代的冰期出现在侏罗纪,那时恐龙繁盛 |
C.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
D.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
气候变化史从时间尺度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尺度,其中历史时期是指( )
A.距今一万年以前 | B.第四纪冰期后的近一万年来 |
C.近一两百年来 | D.近几十年 |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及苔藓地⾐组成,⼤多数灌⽊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陆与北美⼤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其后,随着⽓温升⾼,苔原不断向北及⾼海拔退却。据此完成9~11题。
9.受全球⽓候变暖的影响,亚欧⼤陆苔原带将( )
A. |
整体向北移动 |
B. |
整体向南移动 |
C. |
⾯积扩⼤ |
D. |
⾯积缩⼩ |
10.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表明( )
A. |
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
B. |
亚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 |
C. |
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
D. |
亚欧⼤陆降⽔北部最多 |
11.祁连⼭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可能是因为祁连⼭地( )
A. |
⽬前针叶林带以上⽓温⾼ |
B. |
⽬前基带⽓温⾼ |
C. |
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温⾼ |
D. |
冰期基带⽓温⾼ |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读“1960~2003年北京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图,根据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可知,北京热岛效应强度( )
A.一直降低 | B.一直增大 |
C.维持稳定 | D.波动上升 |
回答问题。
绿色电力一般指没有污染,可以再生的能源发电,下列电能属于绿色电力的是
A.燃料油发电、水电 | B.潮汐能发电、地热发电 |
C.核电、火电 | D.风能发电、生物能燃烧发电 |
全球变暖会给地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但对某些地区会带来一些好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导致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大幅度减少 |
B.全球变暖会使冰川的融化量加大,从而使世界各地的水资源更加充沛 |
C.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地的农作物产量都提高 |
D.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变得温暖、适于农作物生长 |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下图中0点为l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km,向正北偏448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完成下列下列各题。
据图文材料推测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中心O地位于( )
A.北方地区 | B.南方地区 |
C.西北地区 | D.青藏地区 |
图中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 B.生态用水紧张 |
C.森林面积锐减 | D.土地荒漠化 |
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
B.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
C.重心从0点移到P2点主要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
D.重心从0点移到P1点主要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总统在水下6米召开了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他们头戴水下呼吸器,在塑料板上签署一份“SOS”文件,泡沫从面罩上汩汩而出。回答下列各题。
该会议凸显了低地岛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是:
A.运动与健康 | B.人口过多 |
C.住房紧张 | D.全球变暖 |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世界所有国家
A.加强健康教育 | B.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C.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 D.控制人口增长 |
解决该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造林 ②使用天然气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该山峰最可能位于
A.天山 | B.秦岭 |
C.横断山脉 | D.台湾山脉 |
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光照 | B.气温 |
C.降水 | D.地势 |
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减少 | B.地壳运动 |
C.风力增强 | D.气温升高 |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图1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4-6题。
4.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 |
3月 |
B. |
6月 |
C. |
9月 |
D. |
12月 |
5.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 |
全天性减少 |
B. |
时段性增加 |
C. |
时段性减少 |
D. |
不发生变化 |
6.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 |
火力发电技术 |
B. |
光伏发电技术 |
C. |
特高压输电技术 |
D. |
电能储存技术 |
以温度增加和降水变动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自然系统、生物系统、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发生振荡,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领域如农业生产在气候变化下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和易损性。图表示“我国60年来农业水热气候条件的年代变化”(图中数值表示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完成下列问题。
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
A.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 | B.气温年较差大致呈递减趋势 |
C.耕作制度发生明显改变 | D.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的态势 |
1980年后,水热条件变化能使其农业生产明显受益的区域是
A.三江平原 | B.塔里木盆地 |
C.海南岛 | D.黄土高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