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完成下列各题。
图A中,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是指
A.珠江三角洲 | B.长江三角洲 | C.环渤海地区 | D.闽南地区 |
图B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
A.制造和研发环节 | B.品牌和核心技术 | C.加工和组装环节 | D.市场和运输环节 |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下图回答小题。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不足 | B.水资源短缺 | C.人口密度较大 | D.洪水灾害频发 |
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②⑤ |
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某区域加工制造业重心转移示意图”。我国吸引日本、韩国制造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条件便利 | B.自然条件优越 |
C.工资水平较低 | D.劳动力素质高 |
下图表示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工业农业服务业 |
B.服务业工业农业 |
C.农业服务业工业 |
D.工业服务业农业 |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1. 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A. |
离原料产地较近 |
B. |
离消费市场较近 |
C. |
劳动生产率较高 |
D. |
劳动力价格较低 |
2. 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 |
原料价格 |
B. |
劳动力价格 |
C. |
投资环境 |
D. |
市场需求 |
3. 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A. |
原料使用量 |
B. |
劳动力使用量 |
C. |
运输量 |
D. |
设备费用 |
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经济地带
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 ②Ⅱ轴较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 ③ M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 ④N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N区域可大力承接M区域
A.原料指向型工业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 B.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
C.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
图为陕西、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该区域继续按照Ⅰ阶段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A.黑土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
B.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
C.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
D.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
该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扩大农业用地
②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
④发展林果产品的综合加工业,增加附加值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问题。
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
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 B.第二产业向东北 |
C.第一产业向东南 | D.第三产业向东南 |
读图,完成问题。
若图中X、Y、Z分别表示原料、动力、市场因要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①、②、③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市场、动力、原料 |
B.②类工业适宜布局在长江三角洲 |
C.不同发展阶段影响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先后是X→Y→Z |
D.目前①②③三类工业集中分布在发达国家 |
若图中X、Y、Z分别表示粮食、果蔬、花卉要素的农产品产值构成比例,则影响③类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 B.土壤和水源 |
C.政策和劳动力 | D.市场和交通 |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题。
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
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 B.第二产业向东北 | C.第一产业向东南 | D.第三产业向东南 |
一般来说,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越大,代表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读我国各省区(除港澳台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生态足迹增长率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中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省区整体人均GDP低于西部省区 |
B.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 |
C.新疆处在最不利的发展状态中 |
D.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的变动是负向 |
下列关于山西的生态足迹增长率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分布在能源地 |
B.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是植树造林,生态改善 |
C.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开矿,植被破坏 |
D.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产业调整以及节能减排 |
产业区位基尼系反映着产业空间分布的状况,它的值越大,表明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越不均匀。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越大,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越高。下图是我国制造业在各省区内部县级尺度基尼系数的省区差异,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制造业集聚基尼系数表明
A.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
B.制造业在西部省区有较高的集聚水平 |
C.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
D.制造业在东部沿海省区有较高的集聚水平 |
下列原因能直接导致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偏高的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②交通网络密度高;③市场化程度高;④对资源和原材料依赖程度高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图为“某地1985—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该地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大幅下降 | B.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升高 |
C.第三产业占比匀速上升 | D.产业结构变化趋于优化 |
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
A.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
C.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 | D.降低了交通与信息的通达度 |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市场广阔 |
B. |
原材料充足 |
C. |
劳动力素质高 |
D. |
国家政策倾斜 |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 |
产业结构调整 |
B. |
原产料枯竭 |
C. |
市场需求减小 |
D. |
企业竞争加剧 |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 |
资金充足 |
B. |
劳动力成本低 |
C. |
产业基础好 |
D. |
交通运输便捷 |
据下图,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 B.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