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高中地理

中国规划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硬件”联通在对接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同时,也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注入新活力。2014年11月8日,习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元成立丝路基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好处是:
①加快中西部的发展,减少地区差异 ②利于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加 ④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图中“一路一带”的最西端,是世界上城市密集分布地区之一,该区域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为
①地势低洼,峡湾众多               ②位置优越,商贸发达
③河网密布,水能丰富               ④交通便利,协作紧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14年12月26日,随着兰州到乌鲁木齐高速列车的开通,西安到乌鲁木齐已经全程高速。2015年3月5日,北京时间9时,一列高速列车从西安驶往目的地乌鲁木齐,沿途天气晴朗,车上一位德国杜伊斯堡游客所见所闻可信的是

A.列车出发时,看见西安物体的物影朝向西南
B.7小时后列车进入河西走廊,看见太阳挂在西南方天空
C.13小时后到达乌鲁木齐,这里已是黄昏
D.下车20分钟后,住进旅馆,向德国家人报平安,家人正在午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大水土流失区。下图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

①耕地紧张 ②乱砍滥伐 ③植被破坏 ④地形起伏大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央广网财经北京3月7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及“一带一路”,指出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一带一路”列为2015年重点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毫无疑问,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落地实施的关键年。

(1)分别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至终点沿途各自经过的自然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起点至终点沿途经过的气候带。
(2)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哪些优势?
(3)简述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并且请你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读“环渤海经济圈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优势条件。
(2)目前图示沿海地区正大力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3)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该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试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对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简图”,图乙为图甲中“部分自然要素统计值沿A—B剖面分布状况”。

材料二  ≥10℃积温是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是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
(1)简析A地≥10℃积温低于B地的原因。
(2)据图分析,与A地相比,B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自然条件。
材料三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之后,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机制、就业环境不景气等原因,东北地区每年净流出200万人。东北三省曾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之后往日的优势产业成了夕阳产业,东北三省人均国内生总值在全国排位逐渐下降,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原因。
(4)分别指出图中A、B两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任选其一提出应对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为丙地气候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3.8
-13.6
-4.5
7.8
16.1
21.9
24.3
21.7
15.3
6.2
-2.4
-9.9
降水量(mm)
10.7
9.2
10.5
10.8
18.0
14.1
18.0
12.7
9.8
12.5
13.5
13.8

(1)描述丙地气候特征
(2)分析甲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
我国为了加大与中亚各国的往来,将继续大力兴建铁路。
(3)分析我国与中亚地区大力发展铁路运输的原因。
乙地所在国家盛产棉花,是世界第6大棉花生产国和第2大棉花出口国,素有“白金之国”的美誉
(4)简述该国过度种植棉花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环境保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含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它有“工业维生素”之称。
材料二 内蒙古稀土储量、开采和利用状况。如图甲。

材料三 江西赣州稀土开采利用状况(图乙)

材料四 1994-2013年中国及全球稀土产量变化。(图丙)

(1)我国稀土分布的特点有    。
(2)我国稀土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
(3)我国实现稀土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西藏局部区域防护林工程分布示意图。几十年前,图示区域被认为是西藏风沙最大的地方,如今,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工程,沿江沿河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显示,和30年前相比,图示区域大风天气年均减少32天。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区域的土地利用构成中,比重最高的利用类型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筑用地

通过统计记录发现,近年来图示区域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常常形成沙尘暴发生源地,据材料推断该地区的沙源地最可能位于

A.高山荒漠带 B.河谷地带
C.高山草原带 D.交通沿线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位置及区域简图。
材料二 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375mm,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

(1)分析M—N河段干流河道左右摆动的主要自然原因。
(2)指出该地区农牧界线的空间变化,并据此判断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3)说明该地区大规模修建灌渠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略图及2009-2012年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资料。

材料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形成了畜牧、狩猎、渔捞、采集、种植顺序的最合理生产方式。丰厚的冬贮,则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这种历史传统,直到今天仍在广大农村保留。
材料三:研究表明,由于地下土层中的盐碱成分水解后,被埋藏过浅的地下水频繁推到地表后因水分快速蒸发而沉积,是造成大庆及周边地区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打井种稻,加大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强度,全面推行旱地改水田工程,是大庆及周边地区治理盐碱化的重要措施。
(1)说明2009--2012年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变化特征并分析产量变化原因。
(2)分析历史上东北地区生产方式形成原因和冬贮丰富的原因。
(3)说明大庆及周边地区实行打井种稻,推行旱地改水田工程的有利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亚地区深居亚洲大陆内部,平原面积广阔,耕地资源较丰富,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降水稀少,以发展灌溉农业为主。油、气、铁、铜资源丰富,工业以采矿工业和纺织工业为主。该区城生态环境脆弱,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次生盐渍化、湿地退化以及风沙严重等问题。2013年9月6日到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并且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下图为中亚区域图。

(1)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试分析该国有利于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6)
(2)近年来,C湖泊的面积不断减小,试分析可能带来哪些生态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
(3)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对我国有什么好处?
(4)“丝绸之路经济带”极易发生荒漠化,试分析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一)为意大利1861年~1991年间农业人口转移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图(三)为波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潟湖是被沙嘴、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威尼斯潟湖,是地中海区域内最大的湿地,位于波河的入海口附近。14~17世纪初意大利当局发现该潟湖逐渐发生不良变化,为此将很多汇入该潟湖的河流改道外流,尤其是17世纪初改变波河河口位置,最终引发了该潟湖新的环境问题。图(二)为威尼斯潟湖南部简图。

(1)分析1861年~1991年农业人口转移方向在整体上对意大利城市化的影响。(6分)
(2)从地形角度分析波河流域南北部水电站数量差异。
(3)简析河流改道外流对威尼斯潟湖的保护作用和产生的新环境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乙图中A地区亿万年前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湖盆底下形成红层沉积岩,后来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今天的“红色沙漠”(如丙图所示)。甲图为乙图中B湖区1950年和2010年农业生产的变化示意图。B湖萎缩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应对该问题,当地拟投资200亿元在C地建设综合水利枢纽工程(B湖大坝),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

(1)根据材料推断A地区“红色沙漠”的形成原因。
(2)比较B湖泊6月与7~9月湖水面积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3)说出B湖区农业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4)你对C地建设B湖大坝这一做法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意大利1861年~1991年间农业人口转移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图丙为波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潟湖是被沙嘴、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威尼斯潟湖,是地中海区域内最大的湿地,位于波河的入海口附近。14~17世纪初意大利当局发现该潟湖逐渐发生不良变化,为此将很多汇入该潟湖的河流改道外流,尤其是17世纪初改变波河河口位置,最终引发了该潟湖新的环境问题。图乙为威尼斯潟湖南部简图。
(1)分析1861年~1991年农业人口转移方向在整体上对意大利城市化的影响。
(2)从地形角度分析波河流域南北部水电站数量差异。
(3)简析河流改道外流对威尼斯潟湖的保护作用和产生的新环境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钻石是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单质晶体。A国被称为“钻石之国”,约有1/3的人口从事钻石采集,采集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的河滩地带,河流汛期之后往往是钻石采集的高峰。钻石的出口为该国带来了财富,而这个国家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1)每年5~10月为A国的雨季,降水丰富,说明此时降水形成的条件。(6分)
(2)写出钻石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并分析该国钻石采集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的自然原因。(8分)
(3)当地人在河流汛期之后进行钻石的采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6分)
(4)非洲人说“上帝在赐给一个地方丰富资源的同时也附带上了一个咒语,它将诅咒这个地方的人得不到好运”,这就是“资源魔咒”。请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释该国钻石开采带来的“资源魔咒”。(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试题